非全日制文凭歧视(非全日制文凭被歧视)

9月29日教育部明确回答,没有“第一学历”的说法,各类媒体大V纷纷转载。
网络上议论纷纷,有人觉得第一学历的存在即合理,有人觉得第一学历的说法不应该出现在求职过程中。
用人单位筛选简历时第一标准是学历高低,这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行业的隐形规则。大部分的招聘岗位中都会标明,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我们仅了解文凭代表着一个人的分数和能力,我们所忽视的是家庭出身能对文凭的影响,社会的阶层正在通过学历歧视这种方式逐渐固化。
给予非名校生一个机会,也是给予他们一个打破阶层壁垒的可能。提倡学历平等,并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对“名校”标签的合理化。
01
教育不能让你获得高薪职位,文凭可以
现代化理论研究认为,教育和后天的努力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基本,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个观点已经被推翻。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认为,教育根本不是社会变动的阶梯,它反而使原本的阶级更加固化。
他在观察中发现,19世纪中期的西方社会,教育的急剧扩张并未增加流动的机会,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生存机会与他们的父辈大体相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随着教育的膨胀,在教育体系中被视为资格证的文化证书,也在不断贬值。
当曾经被视为精英的高中学历一下子人人都有,大学本科也逐渐被研究生、博士生所取代,接下来就是工作对学历要求的节节攀高。
以管理人员的招聘要求为例,1937-1938年仅有12%的岗位要求大学学位,而短短7年之后,便上升到了68%。到20世纪90年代,大学文凭已经是求职者必不可少的凭证。
长此以往,教育的具体内容变得无足轻重,而越来越重要的是获得特定级别的学位和正式文凭。
而今,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并不相关,往往是在入职后的两三个月内,进行技能的培训,因而也就催生出了完全依靠文凭作为选拔人才标准的“唯文凭主义”。
在“唯文凭主义”的驱动下,HR只需要简单地选择名牌大学的学生,而非名校的学生则变得毫无机会。
对于非名校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简历如同废纸一样被扔进了垃圾桶。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一流的人进一流的学校”,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都在最顶尖的学府里。
非名校毕业的学生便因此被打上了“二流”“不入流”的标签,在简历筛选中也被直接放弃,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样不是很好吗?那些名校的学生因为教育获得了更好的职位,他们有了打破阶级固化的计划。”
实际上,在这句话的表述中,教育其实是文凭的代名词——不是教育能改变阶层,而是好的文凭能获得高薪职位,从而改变阶层。教育本应是一个过程,现在人们却只追求教育的结果。
虽然目前有很多对理论教育的改进,比如“产学结合”等等,很难定性地说上大学只是为了一纸证书,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教育学习本身比起来,学历证书在招聘市场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02
教育的背后:影响入学的重要原因
我们正在走向的文凭社会,家境在教育中的影响愈发明显。
一般来说,学习的费用、额外教育资源与家境成正比,意思就是家境好的孩子可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教育,也就随之决定了孩子是否得到文凭、得到什么质量的文凭。
2013年,纪录片《子非鱼》拍摄了香港一所特殊的小学——“鲜鱼行学校”。
这所学校由当地鲜鱼行总会主办,接收的学生家庭大多数是香港底层,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靠父母微薄的打工收入艰难维生,学生们的父母大多也是体力劳动者,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香港升学极为重视英语这一科目,英语也是矗立在这些孩子与家长面前的一座大山:班中成绩优异的佘伟豪,英文一直不怎么样,但母亲没有钱给他补习英文,佘伟豪的英文问题也就只能一直这么放着。而另一位学生的家长黄嘉琪妈妈,在辅导女儿写作业的过程中,被问到英文“昂贵”怎么拼,思索再三的她,还是写了个错误的答案。
在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出身底层的孩子们往往在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家境对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的影响,在孩子们和家长的一言一行中悉数体现。
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名师指导以及培训机构的教育,他们的课外活动也更为丰富多彩,通过各种课外活动锻炼出的各种软实力更会受到HR们的青睐。
在今天,文化变成了一种像金钱一样,可以拥有价值的“资本”,用来获取社会优势与文化凭证。
无论是否出于善意,忽视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的影响,一味鼓吹个人努力,会掩盖我们这个社会难以释怀的社会固化与阶级壁垒,从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幸运的是,国家似乎也注意到外部教育的乱象,今年的“双减政策”至少让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在同一条跑道上奔跑。
但资本的力量还是不容小觑:2019年3月,美国名校斯坦福爆出招生丑闻,一名中国的亿万富翁为了让自己的女儿顺利进入斯坦福,行贿650万美金,为自己的女儿伪造帆船运动员身份,获得特招学的资格。文凭在权力和金钱的裹挟下,变成了可以购买的商品。

“双减政策”的严厉执行之下,不知道还有多少家庭会选择更隐蔽的方法,获得更昂贵更高质量的教育,以此跳脱出与普通人的竞争。
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招聘中,企业对于个人素质文化的选择,让考上名校、贫穷家庭的孩子也同样步履维艰。
即使拼尽全力赢得了高考,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出身寒门的学生也可能会输在大学毕业后的又一场“大考”——招聘,本身就是一场不平等的选拔。
03
应聘中的选择:资本与能力的游戏
在招聘方看来,证明一个人真正的全面发展、有所成就的个人经历,往往体现在其丰富的爱好及社会活动上,而这种社会活动,往往都是价格高昂的培训班、夏令营,甚至是留学经历。
简历里的个人爱好与活动一栏,也充斥着对中低收入者的苛求。
从事招聘行业多年的HR说道:“应试者在爱好一栏可以列出各种各样的事,比如我喜欢看电影,我喜欢运动,我喜欢汽车,或者别的什么。但如果那只是一些事情或兴趣的罗列,那么它们对我来说只是毫无意义的词语……我想知道……这个人是否找到了某种兴趣或热情,不仅做了,而且真正决定要认真从事……所以很好,你喜欢电影,但请告诉我你有为这个爱好做过什么尝试,比如写了多少影评,或者自己拍摄过短片,视频。”
虽然常常认为这些能力或运动展现了个人的生活志趣,但人们选择性地忽略了:能够长期、深入地参与这些活动,往往不在于个人的爱好或是能力,而在于是否有资金支撑起活动费用或是装备、设备的开支。
课余活动的文化占有作为一个客观要求被纳入到简历中,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被评估的这种能力越被招聘系统所认可,用来助推提升这种能力的金钱也就有更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然而,许多人却开始慢慢相信这是个人能力的差异造就的,而忽视了资本所带来的巨大鸿沟,并逐渐将它内化成自己的信条,开始相信自己是属于最优秀的人,自己获得的职位是由于自己本身的能力,自己的精英地位理所应得。
总之,招聘的过程与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但至少现在,它改变的方式维持了现在的阶层固化。当涉及家境出身时,似乎变化越多,状况就越一成不变。
在美国,就业与教育一样成为精英群体自我复制和再生产的路径。在中国力图通过高考实现教育公平的现状下,如何保障在教育与就业的衔接过程中的平等,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PS:在职场中,你有遇到过学历歧视的事情吗?
中国自考网:本站所有历年真题和视频资料,持续更新到最新的,如发现不是最新,联系客服即可。
中国自考网:建议开通SVIP超级会员更划算,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正版自考网课除外)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自考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中国自考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自考网 » 非全日制文凭歧视(非全日制文凭被歧视)

中国自考网-百万考生与你同行

会员介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