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基础重点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第一节:群体概述
01 群体的含义★
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更全面把握群体的含义:
(1)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
(3)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
(4)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个体利益存在于群体之中,没有群体利益,个体需求也无法得到满
足。
02 群体的类型★
1、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是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职务分配消晰的群体。还可以细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名词】
(2)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某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还可以细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名词】
2、按照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1)松散群体是处于最低层次的群体,群体成员只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但没有共同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2)联合群体处于群体发展水平中的中间层次,常常由松散群体进一步发展而成。联合群体的特征美好明天内部资料是成员之间有一些共同的活动,但这些共同活动主要取决于成员的个人目的或利益。
(3)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是集体。集体成员不仅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活动,而且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在明确的规范下相互交往,沟通极为密切。
3、按照群体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4、按照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分为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和实际群体。
5、按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6、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03 群体的作用★★★
1、完成组织任务。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这是群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
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群体作为一种社会化形式,可以满足其成员安全感的需求,个人在群体中可以避免孤独感和恐惧感,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群体还可以满足成员获得成就和自尊的需要。衡量一个群体的有效性,一要看其任务完成得好坏;二要看其成员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
3、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群体是成员了解别人、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4、协调人际关系。人们长期在一个群体中工作、学习、生活,既可能形成亲密友好的关系,也可能产生此隔阂和矛盾。
5、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群体是成员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有利环境。
【简答】
04 群体发展阶段★★
群体的发展过程不仅受到群体成员个性特征的影响,还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群体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松散到紧密的过程。
1、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选择】
塔克曼和詹森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1)形成阶段。这是群体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涉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包括了解其他成员的性格、优点及行为。
(2)震荡阶段。在初步形成之后,群体必须面对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群体必须确定其目标体系及各个目标的优先次序;其次,应安排成员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一阶段核心问题是各个成员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3)规范化阶段。在规范化阶段,群体制定出一套规则和角色以协调群体活动,同时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这一阶段,群体表现出凝聚力。
(4)执行阶段。在这一阶段,群体成员明白了群体的目标及各自的角色,并制定出用于指导工作的规则。群体在这一阶段完成大部分实质性工作。
(5)中止阶段。中止的原因或是群体所关注的问题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或是群体运作无效,或是群体目标已实现,等等。这个阶段,群体开始做解散准备,群体成员情绪差异极大。
2、间断一平衡模型【选择】
由鲍姆加特纳和琼斯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群体发展当中的第一次聚会很重要,因为它能营造出群体的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随后是一个均衡时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然后变化突然发生,这一点被称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之后由于认识到任务必须尽快完成,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同时在群体的各项安排上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间断一平衡模型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
第二节:群体行为解释
05 群体外部环境★
为了理解工作群体的行为,首先应将其看做是更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工作群体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更大组织中的一部分。
组织的整体战略通常由组织的高级管理层制定,它规定着组织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组织战略可能引导组织朝着不同方向发展。每个组织都有其职权结构,职权结构通常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
【选择】
06 群体结构★★★
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角色、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群体构成和群体凝聚力。【选择】
1、角色:是指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1)角色认同:指在一种角色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
(2)角色直觉: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名词】
(3)角色期待:角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心理契约界定了每个角色的行为期待。 【名词】
(4)角色冲突:当个体面对相互之间存在分歧的多种角色期待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名词】
在一个组织之中,成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角色表现:自我中心角色(消极作用),包括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任务角色(积极作用),包括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维护角色(积极作用),包括、鼓励者、协调者、折中者、监督者。
2、群体规范: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
(1)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从众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群体规范的改进:美国心理学家皮尔尼克提出“规范分析法”作为提高群体工作效率的手段。其内容包括:①明确规范内容。②制定规范剖析图。③进行改革。
(3)群体规范的压力:群体规范会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压力,迫使其按照群体目标和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群体压力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个体心理上感到难以违抗。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了群体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的四种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
(4)群体规范的作用:【简答】
①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②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③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④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5)上述作用在群体的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非正式规范比正式规范的作用表现更为明显,原因:【简答&论述】
①从规范形成机制上看,正式规范多半由管理者制定,由行政权力推行,因此群体成员遵守规范缺乏心理动力。非正式规范则是约定俗成的心理认同过程的产物,群体成员具有内在的自觉遵守的心理动力。
②从制裁机制上看,群体成员违反正式规范由管理人员按行政程序给予制裁。违反了非正式规范,由群体全体成员实行心理制裁。后一种造成的群体压力更大。
3、从众行为:又称从众影响行为、相符行为、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的行为。“随大溜”就是一种从众行为。【名词】
(1)从众行为源于群体的压力,一个成员其态度和行为与其他人一致时,就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而不一致时就会感到孤立、不舒服、格格不入。只要有群体,就会存在群体压力。具体表现形式有:【选择】
①把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而表现出从众行为。
②因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对结果没有把握而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心安。
③虽然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又不愿标新立异,或担心大家冷眼相待,因此,表面上采取从众行为,
内心则保留自己的判断,当群体压力被解除时再讲出自己真正的看法。此种情况可称为权宜从众。
(2)从众行为的作用:【简答】
①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体的观念与行为。一个先进的或落后的群体都会影响其成员的个人行为。
②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 群体压力抑制成员的独立性。因为从众行为倾向于“舆论一致”,如果成员不能摆脱其控制,就会“人云亦云”,难以创新。
b.群体的从众行为,容易在决策时做出“表面一致”但不一定正确的结论。
4、群体规模:【选择】
(1)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有关研究表明,小群体成员有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因而比大群体内聚力高。群体变大,成员的态度和价值观差异增大,异质也增多,所原以大群体成员行为的多样化程度高。
(2)与群体规模有关的最重要的发现是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个人工作时努力。
(3)有关规模的研究还使我们得到另外的结论:
①成员为奇数的群体比偶数更有利。
②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
5、群体构成:
大多数群体活动需要群体成员具备多种技术和知识才能顺利进行。如果群体中的成员在性别、个性、观点、能力、技能和视野方面是异质的,那么,群体就拥有更多的必要特点来有效完成任务。
6、群体凝聚力:
(1)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到彼此互相吸引,并为作为群体的一员而自豪,这就说明群体有一种凝聚力,或叫内聚力。【名词】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选择&简答】
①认同感:成员对一些重大的事件与原则问题是否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并且这种认同感会互相影响。
②归属感:成员在感情上加入群体,具有了“我们”这种意识,会从情感上爱护自己所属的群体。
③力量感:群体可以对其成员的行为发生支持作用,能够支持和表扬群体成员。
(3)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选择】
①自然凝聚力。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就是群体的自然凝聚力。
②工作凝聚力。群体所承担的任务和通过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都会对群体成员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③领导者凝聚力。
④情感凝聚力。如果人们在工作中心情舒畅,工作时就会同心协力以达到组织目标。
07 群体互动过程★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
1、协同效应:指由两种以上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1+1>2”。
2、社会促进效应:指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
08 群体决策★★
所谓群体决策,是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法、德尔菲法、电子会议法。【选择】
1、群体决策方法: 【选择】
(1)头脑风暴法:6—12 人围坐在一起、主持者先把问题说明白,确保每位成员都清楚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大家自由发言,尽可能多地想出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任何人都不能对别人的观点加以评价,所有涉及的方案都被记录下来,最后拿出来由大家一起讨论分析。
①优点:
- 可以帮助群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 群体成员的参与性强。
- 有利于加深成员对问题理解的程度。
- 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达到了相互启发的目的。
②缺点:
- 对主持者的要求高,主持者如果不善于引导讨论,可能会使讨论漫无边际。
- 主持者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参与讨论的机会较少。
- 讨论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受参与讨论者水平的限制。美好明天内部资料
-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来讨论。
(2)名义小组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主持者把问题介绍清楚,并确保每位成员都明白。
第二,群体成员分别写下自己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看法或者观点。
第三,每位成员开始向其他人说明白己的一种观点,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每次表达种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观点都被记录下来。
第四,群体开始讨论每个人的观点,允许个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补充。
第五,每位成员独自对这些观点进行排序。最终的决策结果是排序最靠前、选择最集中的那个观点。主要优点是,既有不受相互影响、独立创造的过程,又有一起讨论互动的作用,结合了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的优点。
(3)德尔菲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在问题明确以后,主持人把精心设计的问卷发给群体成员,通过填写问卷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
第二,每位群体成员匿名独立填写问卷
第三,主持人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出来。
第四,主持人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给每位群体成员。
第五,在群体成员看完整理的结果以后,要求其再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要求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使原有方案得到改善。
第六,如果有必要,重复第四步和第五步,直至找到大家意见一致的解决方案为止。
①优点:
a.与名义小组法相同,也可以避免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那些不利于提出创造性意见的影响。
b.地点的灵活性,因为德尔菲法不需要参与的成员见面,所以在不同地方的成员都可以参与到同一个决策中去。
②缺点:
a.步骤较多、耗时长,所以不适用于那些需要马上得到结果的决策。
b.由于没有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所以一般不会像群体讨论那样得到丰富的答案和方法。
c.德尔菲法强迫达成共识,这其中主持人的综合分析作用就很重要,所以主持人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是否仔细将会影响最终的解决方案。
(4)电子会议法:具体操作步骤是
第一,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前。
第二,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献给参与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计算机。
第三,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室的投影上或者传递到其他人的计算机屏幕上。主要优点是匿名、可靠、迅速。参与者可以采取匿名形式把自已想表达的任何想法表达出来,而
不用担心受到惩罚。
2、群体决策的优点: 【简答&论述】
(1)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观点多样,信息和知识更全面。
(2)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容易被组织接受。
3、群体决策的弊端及防止措施: 【简答&论述】
(1)弊端:
①其成员受到群体压力,往往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只是随声附和或保持沉默,这必定会遏制创造性,导致决策失误。
②领导者可能由于“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而去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妨碍成员做出自已的贡献。
③消耗时间太多。
④掩盖个人责任。
⑤易于变“是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2)防止措施:
①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
②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
③选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第三节:非正式群体与管理
09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未经官方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关联的结构和准则,不过,它不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而是由群体内在因素约定的。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有:
【选择】
(1)价值观。
(2)共同的兴趣爱好。
(3)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
(4)性格、脾气一致。
(5)时间、空间相近。
(6)同年龄、同性别。
10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类型★★
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选择&简答】
(1)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
(2)非正式群体主要靠兴趣、情感、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
(3)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4)非正式群体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
(5)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6)非正式群体的内部信息传递畅通、迅速。
(7)非正式群体大多数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同时还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2、非正式群体的类型【选择】
(1)按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划分:
①利益型:由于利益上的联系、利害上的一致而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②情感型:为了寻求友谊、感情,得到社交上的满足,群体成员以亲密的感情为基础而组成的非正式群体。
③爱好型: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关系。
④信仰型:以信仰、理想、观点相同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⑤亲缘型:因为是同乡、同学、师徒、本家、邻居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2)按照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划分:
①积极型:可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②中间型: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③消极型: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阻碍与干扰作用,但其活动未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④破坏型:对组织的利益起着损害和瓦解作用,如各种违法犯罪团伙
(3)按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构成划分:
①纵向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由不同地位的人员组成,上级人员对下级人员可能多袒护,而下级人员对上级人员可能唯命是从。
②横向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由同一组织内不同部门的职位相当的人员所组成,参与这种群体的成员可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可能是为了取长补短,搞好工作。
③混合交错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由不同部门、不同地位、不同工作场合的人员所组成,成员之间往往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11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简答&论述】
(1)弥补正式群体在满足需要上的不足。
(2)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
(3)可以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睛雨表。
2、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简答&论述】
(1)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影响工作效率。
(3)容易传播谣言。
(4)会产生破坏作用。
3、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简答】
(1)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采取支持和保护的原则,不仅允许其存在,而且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团结职工、搞好工作的主要阵地。
(3)注意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中国自考网:建议开通SVIP超级会员更划算,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正版自考网课除外)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自考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中国自考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自考网 » 群体行为基础重点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