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与行为重点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

个性心理与行为重点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 个性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01 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1、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要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从对需要和动机的研究开始。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只有了解人的需要,才能预测人的动机与行为。

行为科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划分为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要使动机强度保持在一个恒定且较高的水平上,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循环交替。【选择】

02 需要与动机★★★

1、需要

需要就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具有以下特点: 【选择】

(1)指向性。人的需要总是会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即一定的客体或一定的结果。

(2)多样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3)层次性。支配个体行为的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变化的,当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级的需要,需要的层次是由其迫切性决定的。

(4)潜在性。个体存在多种多样的需要,但是这些需要并不是随时且全部被其感知和认识。

(5)可变性。需要的可变性是指需要的迫切性及由此决定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6)社会制约性。人的需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形成的,是在受教育过程中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需要具有社会制约性。

2、动机

(1)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这一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做动机。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选择&简答】

①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②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转化为动机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03 动机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因,驱动人们从事某种行为并规定行为的方向。

1、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具有以下三种机能:【选择】

(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

(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

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简答】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3)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4)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04 价值观★★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2、价值观的属性

价值观的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强度属性。内容属性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否重要。强度属性界定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选择】

3、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人的价值观自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最终稳定下来。

4、价值观的作用【简答】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

(2)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

(3)价值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

(4)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05 态度★★★

1、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或者说,态度是一种带有评价性与感情倾向性的主观感受与意识状态。

1、态度的概念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知觉成分(Consciousness)、情感成分(Affection)及行为意向成分(Behaviour),这三者合称为态度的ABC模型:【选择】

(1)态度知觉成分:态度知觉成分指个体对客体的理解和价值评价。

(2)态度情感成分:态度情感成分在三种成分中占据关键性地位,指个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及其程度。

(3)态度行为意向成分:态度行为意向成分是指个体对客体的行为准备状态及行为反应的倾向。

2、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选择&简答】

(1)调整功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并把这种态度作为今后行为的基础。

(2)自我保护功能:能使得个体在受到挫折时更好地保护白己。

(3)价值表现功能:个体能够借用其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自所推崇的价值观。

(4)知识功能:在个体所能知觉到的外部世界中寻求一种稳定、一致的或者可预测的行为倾向。

3、态度对行为的影响【简答】

(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认知影响态度的形成,而态度一旦形成又会对认知产生作用,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

(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当人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并用稳定、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时,会在态度持续的时间里提高工作效率。

(3)态度影响忍耐力。忍耐力是人们对挫折的忍受和适应能力,它与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态度有密切的联系。

(4)态度影响相容性。在社交活动中,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及集体的态度往往能够影响其与这个群体的融治程度;同样,团体成员相互之间的态度也会影响团体自身的相容性和凝聚力。

06 工作满意度★★

1、工作满意度概述

工作满意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这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意识形态,其实质是一种态度。【选择】

2、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简答】

(1)挑战性的工作。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为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可以使用自己的技能,提供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并有一定的自由度,能对工作的好坏提供反馈。

(2)公平的报酬。员工希望分配制度与晋升政策是公正、明确的,并与他们的期望相一致。美好明天内部资料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对工作环境的关心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舒适,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

(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对大多数员工来讲,他们从事工作不仅是为了金钱和获得外部的成就,还因为工作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第三节:知觉与行为

07 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1、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1)知觉的内涵: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整合与解释的过程。

(2)知觉的种类

①空间知觉。②时间知觉。③运动知觉。④错觉。

(3)知觉的特征【选择】

①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兴趣和需要,有意识地把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并进行组织、加工、整合的特于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把许多部分或属性的客观对象当做个整体来反映的特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并作出最为合理的说明,使其有一定的意义,这样的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会保持其稳定性。

2、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1)社会知觉的内涵: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某个具体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选择&名词】

(2)社会知觉的特征【选择】

①认知对象的独特性。②知觉过程的双向作用性。③信息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08 知觉过程

知觉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及反应。【选择】

09 影响知觉的因素分析

1、主观因素【选择】

(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

2、知觉对象的特征【选择】

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这种整合遵循以下规则,这些规则使得知觉更为简便和有效,被称为知觉组织的“简明性规则”。

(1)接近律:在时于间、空间上接近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

(2)相似律:具有相似性的对象往往容易被知觉为一组。

(3)闭锁律:人们能够把分散但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来,形成个整体。

(4)连续律: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的对象往往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3、知觉环境【选择】

在不同的环境下认识和了解客观事物,也会影响我们的知觉。其中,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扮演着重要角色。

10 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信息相互结合的时候,人们总会倾向于关注最前面的信息。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冲淡过去获得的印象并对以后对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展到全部的或好或坏的整体印象。

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也称为假定相似,通常指人们通过将自己的品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的关于他人的印象。

5、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指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可以使得人们对主观刺激的知觉更迅速、更具方向性,但同样也容易使得人们从主观臆断出发来歪曲事实。

6、对比效应。对比效应指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将其放在起进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的标准。

7、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括性的、笼统的印象产生。【选择】美好明天内部资料

11 归因理论与倾向★★

1、归因的内涵

归因是指人们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自己或他人的举止进行分析、判断并推论其原理的过程。即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及内在心理状态对其举止进行解释与推测,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之所以如此的知觉。

2、归因理论

(1)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选择】

海德是归因研究的创始人。他认为,我们对行为给予解释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认为该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情境因素导致的,即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因素引起的,称为外部归因;另一种是把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为个人自身的因素,即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因素,称为内部归因。

(2)凯利的三要素理论【选择&简答】

凯利进一步补充了海德的归因理论。这种判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三个要素决定:

①特殊性。针对这种行为是只在特殊情境下发生,还是在不同情境下都会经常发生的解释。

②共同性。考察的是这类情境能否引起大家的共同反应。

③一贯性。考察的是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个体是否都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3)罗特的控制源理论

(4)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第四节:个性与行为

12 个性概述★★

1、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存在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部分,一是个性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

2、个性的特征【选择】

(1)差异性。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学习历史、所受教育、成长经历及所处环境不同等。

(2)倾向性。个体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表现出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体验及特定的行为模式,体现的是个人的需要、信念、理想和世界观。

(3)稳定性。个性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其有相对稳定性,这成为判定一个人心理特点和行为倾向的主要依据。

(4)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某种个性心理特征只有放在个性的整体之中去理解才是有意义的。

(5)社会性。人的个性是社会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经过社会实践和教育训练才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关系的本质体现。

13 气质与行为★★

1、气质的定义【选择】

(1)气质是先天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某些特点是与生俱来的,这使得气质比能力和性格更多地受到生理组织因素的制约。

(2)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指的是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等。

2、气质的类型【选择】

(1)胆汁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情感发生得快而强烈,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有外倾性。

(2)多血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其感情发生的速度快,外部表现明显,但在强度方面却是比较温和的。

(3)黏液质。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其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都是相当迟缓的,但是他们想象力丰富。

(4)抑郁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其情感和活动都非常缓慢,情感活动单调持久且上不易形于外,具有明显的内向性。

14 能力与行为

1、能力概述

能力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作为个性心理重要的特征,是影响人们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

2、能力的分类【选择】

通常将能力分为两种: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也称为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等,是人们完成一切活动所必的。

15 性格与行为★★

性格是个性中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在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別其他人的集中体现。性格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明确的界限。

【选择】

1、性格的定义: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2、性格的分类【选择】

(1)依据心理活动的优势性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理智型。②情绪型。③意志型。

(2)依据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外倾型。②内倾型。

(3)依据个体独立性划分的性格类型根据个体独立性的不同,可以把性格类型划分为:

①独立型。②顺从型。

(4)五种性格特征:美国学者巴里提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人的性格差异的诊断方法。包括:外向与内向、情绪适应性、易相处性、谨慎程度、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简称Big Five。

16 情绪与行为★★

1、情绪的概念

情绪指的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情绪作为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一种反应。

2、情绪的特征【选择】

(1)情绪的非自发性。

(2)情绪的短暂性。

(3)情绪是一种主观意识体验。

(4)情绪会产生生理唤醒。

3、工作中的情绪管理【选择】

(1)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情绪劳动在人际交往中

非常重要。

(2)情绪智力:萨罗威和梅伊尔于提出这一概念,表现为:

①自我意识:体会自我情感的能力。

②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冲动的能力

③自我激励:面对挫折和失败坚持不懈的能力。

④感同身受: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

⑤社会技能: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4、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

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简答】

(1)选聘员工。(2)决策。(3)创造力。(4)激励。(5)领导力。(6)谈判。

第五节: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

17 组织承诺★★★

1、组织承诺的内涵

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组织归属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名词】

2、组织承诺的三因素【选择】

(1)感情承诺。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

(2)持续承诺。即员工会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意离职的态度和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过高或暂时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3)规范承诺。它是员工因为长期受到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

3、建立组织承诺【简答】

管理者对于一个人工作绩效和晋升机会的评价与他自身的感情承诺水平呈正相关。然而持续的承诸却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

(1)建立高情感承诺。培养员工更高的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会带来更低的缺勤率、更低的离职率及更高的绩效。

(2)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组织还应该通过财务类的持续承诺进一步把员工和织联系起来,并通过赢得员工的信任来实现感情承诺,最终形成三因素的良性循环下。

18 组织公民行为★★★

1、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及特点

(1) 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美好明天内部资料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一般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要求等。【名词】

(2)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简答】

①人们除了致力于实践组织的规定事项以外,还会经常主动自发地付出额外的心力,从事一些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组织的事情。

②组织公民行为是种自我裁量的自动自发行为。

③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与正式的报酬并不直接相关。

④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组织长期效能及成功运作有关键性作用。

2、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简答】

(1)它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

(2)它能使得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

(3)它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4)它能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5)它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6)它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组织的绩效

中国自考网:本站所有历年真题和视频资料,持续更新到最新的,如发现不是最新,联系客服即可。
中国自考网:建议开通SVIP超级会员更划算,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正版自考网课除外)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自考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中国自考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自考网 » 个性心理与行为重点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

中国自考网-百万考生与你同行

会员介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