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行政管理重点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
客观题
1.三省的定型与调整
2.翰林院和枢密院
3.中央各职能机构:九寺五监
4.道、州、制书、敕、令、格
5.隋朝行政监督
6.官员的选拔
主观题
1.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2.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3.名词:唐六典 、门荫、行伍、流外入流
4.简述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
知识地图—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隋集汉晋以来职官制度之大成,建立起自己的中央政府机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基本框架,唐进一步发展。
01 三省制的定型与调整
★★★
(一)三省分权的共同决策体制
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内容:
- 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
隋文帝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而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
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
逐渐形成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的决策程序,并将三省长官列为宰相,确定尚书省总署都省为“政本之地”,成为行政运转的轴心所在。
真题解析
【2016.04 单选】我国历史上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魏文帝
C.孝文帝
D.隋炀帝
【答案】A
【解析】隋文帝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而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
(二)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
唐朝对隋朝制度的进一步调整的内容
【1710 论、1704 简】试述唐朝统治者针对隋制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调整措施。
【答案】(1)一是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规定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三品”、“同平章事”便不能充当宰相,使尚书省长官更丧失宰相的资格,尚书省完全成为奉行机构。第三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
(2)二是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首先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此举提高中书、门下的地位。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中书舍人对口处理尚书六部来文,并负责提出处理意见,其中兼草拟诏旨的“知制诰”有权封还尚书仆射的进呈文件,并有权参加宰相会议。门下省对皇帝诏敕也可以“涂归”。
02 翰林院和枢密院 ★★★
(一)翰林院
唐高宗之时,为分宰相之权,出现了北门学士的设置,皇帝选择一些有文才的人让他们参与政事;武则天时,新的秘书人员移至宫中,直接承命奏复;到唐玄宗时,设“翰林待诏” 后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翰林院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翰林学士享有制诏权,使中书门下成为奉行内制的执行机构。
真题解析
【2019.04、2015.10 单】唐高宗时,为分宰相之权,设置了( )。
A.北门学士
B.翰林待诏
C.翰林学士
D.中书舍人
【答案】A
【解析】唐高宗之时,为分宰相之权,出现了北门学士的设置,皇帝选择一些有文才的人让他们参与政事。
(二)枢密院
枢密使在唐朝是宦官的差遣之职。唐初设内侍省,省内诸职均由宦官担任。
唐代宗时开始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 ,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从此,宦官在制度上被赋予参政的权力。
宦官在中晚唐朝时期之所以能把持朝政,直至废立皇帝,进退宰相,是因为宦官同时通过充任神策左右军中尉而控制了京城的军权。
真题解析
【2018.04、2014.10 单】唐初设内侍省,担任省内诸职的均是( )。
A.给事中
B.门阀士族
C.翰林学士
D.宦官
【答案】D
【解析】枢密使在唐朝是宦官的差遣之职。唐初设内侍省,省内诸职均由宦官担任。
真题解析
【2017.04 单】 中晚唐朝宦官之所以能把持朝政,直至废立皇帝,进退宰相,是因为宦官控制了京城的军队,宦官籍以控制军队的官职是( )。
A.司隶校尉
B.都督军事
C.太尉
D.神策左右军中尉
【答案】D
【解析】中晚唐朝宦官之所以能把持朝政,直至废立皇帝,进退宰相,是因为宦官同时通过充任神策左右军中尉而控制了京城的军权。
03 中央各职能机构
★★★
隋唐中央政府职能机构以尚书六部为主。
(一)六部二十四司
吏、户、礼、兵、刑、工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宜,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
六部每部之下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司以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副长官。
(二)九寺五监
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寺监长官从三品)。
1.和户部相关: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保管)和司农寺(主管粮食收支和保管);
2.和礼部相关: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和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
3.和兵部职掌相关:卫尉寺(主管军器储备)、太仆寺(主管马政)、和军器监(主管军器制作);
4.和刑部职掌相关:大理寺(主管司法审判);
5.和工部职掌相关:少府监(主管手工业事务)、将作监(主管建筑工程事务)和都水监(主管水利事务)。
真题解析
【2016.04 单选】 隋唐时,九寺中主管钱币收支和保管的是( )。
A.太常寺
B.太府寺
C.光禄寺
D.鸿胪寺
【答案】B
【解析】A 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B 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保管)C 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D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
真题解析
【2016.10、2015.04 单选】 隋唐时,五监中主管文教事务的是( )。
A.国子监
B.少府监
C.将作监
D.都水监
【答案】A
【解析】A 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B 少府监(主管手工业事务);C 将作监(主管建筑工程事务);D 都水监(主管水利事务)。
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
大理寺作为司法审判机关,负责复审刑部送交的地方所判死刑案件,而大理寺所判案件中的重案要送刑部审核。遇到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组成三司审理,三司实际上是处理重大案件的特别法庭。
真题解析
【2016.04 多选】隋唐时遇有重大疑难案件,则会组成三司审理,三司是指( )。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少府监
D.刑部
E.御史台
【答案】ADE
【解析】遇到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组成三司审理,三司实际上是处理重大案件的特别法庭。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变州郡县三级为州(郡)县二级,在州(郡)上设置监察区的道,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2)削弱地方政府自主权。废除地方官员自辟属吏的权力,将官员的任免权一律收归中央。
04 道及其他中央派出机构 ★
隋朝时,改州郡县为州(郡 192 个)县,为了能够控制州郡,又不能威胁和削弱中央集权,有了“道”的设置。
唐初武德年间设立行台,作为道之机关,实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关,具有总领本道都督(总管)、刺史的军政大权,具有地方监察区划的性质,但不固定。
贞观十年,唐太宗依据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道从此成为比较稳定的监察区。但道的职权范围游移不定,监察官名称变化频繁。
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节度使专制一方,其辖区亦称道。这种道是由军事机关演变为地方行政机关的。
真题解析
【2015.10 单选】唐初武德年间设立的作为道之机关的是( )。
A.政事堂
B.枢密院
C.司隶台
D.行台
【答案】D
【解析】唐初武德年间设立行台作为道之机关。行台实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总领本道都督(总管)、刺史的军政大权,具有地方监察区划的性质。
05 州府领县制和县下基层组织 ★
州的长官仍称刺史。唐初,军民分治,刺史仅负责民政。安史之乱后,刺史多兼军职,握有军权。
府设府尹一人为长官,少尹二人为次官。
和前代相比,隋唐县制变化不大,县之长官称令,县令出缺以资历浅者代之,称知县或知印。
唐朝县下基层行政组织依与县城距离的不同而有差异。在县城和近郊,分别设邻、保、坊三级。较远的,实行邻、保、里、乡四级。
真题解析
【2014.10 单选】隋唐时期,州的长官仍称( )。
A.节度使
B.都督
C.刺史
D.州牧
【答案】C
【解析】州的长官仍称刺史。唐初,军民分治,刺史仅负责民政。安史之乱后,刺史多兼军职,握有军权。
06 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
唐初依汉朝西域都护之例,设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五都护府,后又设北庭都护府,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
羁縻府州【2011 名词】:
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皆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羁縻府州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受边境都督和各都护府的统领。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唐六典》【2015.10 名词】——隋唐在总结前朝行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行政运作过程,到唐玄宗时,编纂了中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唐六典》,从而使唐朝的行政运行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
真题解析
【2016.04、2013.10、2012.10 单选】唐玄宗时编撰的中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 )。
A.职官志
B.法经
C.唐律疏议
D.唐六典
【答案】D
【解析】隋唐在总结前朝行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行政运作过程,到唐玄宗时,编纂了中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唐六典》,从而使唐朝的行政运行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
07 行政决策
★★
(一)唐代行政决策的特点
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
1.大臣廷议。参加者较多,形式灵活,可以分为皇帝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的方式。
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的会议。这类决策会议的参加者较前一种会议形式急剧减少。无论何种形式的会议,最后决策权还是在于皇帝。
(二)诏敕的草拟和颁发
诏敕的草拟和颁发有草诏和审诏两个过程。
(三)“内制”
唐中期以后,皇帝以翰林学士分宰相权,由翰林学士撰拟的诏书为“内制”。内制诏书无须规范程序,而是经过皇帝的认可后,直接由禁中下发执行,甚至连印玺也不盖,时称“墨敕”,但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四)唐朝决策文书
册书、制书、敕三种
1.册书:立皇后、太子、封诸王所用,竹简书写;
2.制书:颁布重大行政命令,黄麻纸书写;
3.敕: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黄麻纸书写。
真题解析
【2017.10、2015.04 单选】唐朝决策文书中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称为( )。
A.册书
B.制书
C.敕
D.诰
【答案】C
【解析】唐朝决策文书有以下几种:册书,是立皇后、建太子、封诸王所用的诏书,用竹简书写,形制上最为讲究.,制书,是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的诏书,用黄麻纸书写;敕,是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均用黄麻纸书写
08 行政执行 ★★
1.唐朝的行政运行已经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比较注重制度在行政管理中的保证作用,必须在律、令、格、式规定的范围内执行政令。
2.律、令、格、式的内容:
(1)律是国家的基本法;
(2)令是依法制定的行政规则,以诏制的形式颁布;
(3)格是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涉及范围较为具体,是对律、令的补充。
(4)式是包含行政细则的文秘程式的办事章程,行政执行中须依式而行。
真题解析
【2017.04 单选】唐朝依法制定,以诏制形式颁布的行政规则称为( )。
A.律
B.令
C.格
D.式
【答案】B
【解析】A 律是国家的基本法;B 令是依法制定的行政规则,以诏制的形式颁布;C 格是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涉及范围较为具体,是对律、令的补充;D 式是包含行政细则的文秘程式的办事章程,行政执行中须依式而行。
3.唐初中央行政执行机构是尚书省。
(1)尚书省为落实诏敕所制定的文件称“符”;
(2)政事堂变为奉行机构后,发往地方机构的文件称“堂案”,发往中央机构的文书称“堂贴”。
(3)各机关往来商议文书称“关”,互通信息的文书称“移”,各机关据尚书省“符”行使职能的文件称“刺”。这种文件分类反映了行政执行上的层次性,保证了执行机构各环节的贯通。
09 行政监督 ★★
隋唐时期,行政监督有新的发展,表现是:(隋唐时行政监督的新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隋朝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员;谒者台官员奉行巡行郡县;司隶台则监察京畿郡县。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
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监察御史奉旨按道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察,称分巡。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对中央政府职能部门执行的政务情况实施监督,称分察。
4.参与司法审判。(刑部、大理寺、御史台)
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
真题解析
【2018.10、2015.10 多选】隋朝中央监察机构有( )。
A.枢密院
B.御史台
C.谒者台
D.司隶台
E.尚书台
【答案】BCD
【解析】隋朝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员;谒者台官员奉行巡行郡县;司隶台则监察京畿郡县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10 官员的选拔 ★★★
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科举(最主要)、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制
(一)科举制度(最主要)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科举制度。隋炀帝大业年间正式开科取士,从此确立科举制度,并成为以后整个封建社会中晚期选官制度最主要的方式。
科举本意是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士人可不必经过荐举而直接报名参加考试,由国家择优录取。
真题解析
【2017.10、2015.04 单选】我国历史上正式施行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始于( )。
A.唐玄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隋文帝时期
D.隋炀帝时期
【答案】D
【解析】实际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政权中就已经逐步实行选举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到隋炀帝大业年间正式开科取士,从此确立科举制度,并成为以后整个封建社会中晚期选官制度最主要的方式。
唐代科举包括常科和制科两大类。
(1)常科每年分科举行一次,科目有五十余种,主要有明经、进士两科;唐朝常科考生来源有:生徒和乡贡。
(2)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制科不定期举行。
(二)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制
门荫: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2019.04、2016.04、2013.01 名词】
行伍:是指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的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2010名词】
流外入流:是指九品官以下的各种政府机构办事员在服务过程中积累年资,并通过考核程序迁转为正式政府官员的入仕方式;【2019.04 单、2018.10 名、2015.10 名词】
入幕:是充任藩镇幕府僚属,若得府主信任,不仅升迁快,且握有实权。
11 官员的任用 ★
(一)一般任用
(二)特殊任职
特殊任职—使职差遣【09 年论述:试评析唐代差遣任职法。】
1.唐朝任命某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成为差遣。差遣可归结为“置使”和“检校”两大类。
2.“置使”又可细分:
(1)国家常有之事务,但又不适宜设专官加以管理;
(2)为某门事项临时委任负责人。“置使” 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政务管理体制的不足,以增强其机动应变能力。
3.“检校”本是检查校阅之意。所谓检校官是在名义上不授某官职,而在实际上让其管理某官职应负责的实际政务。
12 官员的品阶、勋爵制度 ★
职事官是指具有实际职务的官员,量才任用。
散官是具有官员身份而无实际职务,按资而取。
勋是记功的标识,军人立功,文官积劳均可获勋位。
爵即爵位,唐爵有九等,用以优待宗室和异姓贵族。
13 官员的考课 ★
唐朝由吏部主管考课政务。吏部下设考功司具体负责考核事务,其正、副长官郎中和员外郎分别管理京官考核和外官考核
考核的标准:“四善二十七最”。
(1)“四善”是考核官员品德方面的主要标准,其具体要求是“德义有闻” “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2)“二十七最”是将官员职责分为二十七类,分类定出标准,主要考核官员的才干和政绩。
考核的结果是官吏升迁的依据,还与俸禄挂钩。
14 官员的待遇 ★
唐朝官员俸禄形式:米、田两种 ;高级官员还有货币形式的俸禄。
每十天休假一天,称旬假。还有各种节令假。
七十致仕(退休)。
本章总结
客观题
1.三省的定型与调整
2.翰林院和枢密院
3.中央各职能机构:九寺五监
4.道、州、制书、敕、令、格
5.隋朝行政监督
6.官员的选拔
主观题
1.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2.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3.名词:唐六典 、门荫、行伍、流外入流
4.简述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
中国自考网:建议开通SVIP超级会员更划算,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正版自考网课除外)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自考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中国自考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自考网 » 隋唐的行政管理重点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