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的行政管理重点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重点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

客观题

1.中枢机构、道、入幕

2.两府三司制

3.路

4.行政决策

5.官员的选拔

主观题

1.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

2.简述宋代两府三司制与隋唐三省宰相制的区别。

3.简述宋代的会议制度。

4.简述宋代为适应君主专制集权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识地图—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 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

五代是指 907 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朱姓)、后唐(李姓)、后晋(石姓)、后汉(刘姓)与后周(郭姓)。公元 960 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 行政官员的管理

01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 五代时期:隋唐三省宰相制向宋朝两府三司制的过渡时期。

(一)中枢机构(3 个)

1.枢密院: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拥有军务方面的执行权;

2.中书门下:行政执行的综理机关;

2.三司使:可单独与皇帝商量财政方面的决策,并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是掌管财赋的专门机构。

真题解析

【2016.10、2013.01 多选】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有( )。

A.枢密院

B.尚书省

C.翰林院

D.中书门下

E.三司使

【答案】ADE

【解析】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有枢密院、中书门下和三司使,基本上具备了后来宋朝两府三司鼎足而立的分工体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唐朝中枢决策程序分工体系的痕迹。

02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道

道是节度使的辖区。节度使本以军务为主,掌握地方军政;又兼领一州或数州刺史,掌握地方行政权;同时还兼财政使,掌握地方财权;还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举荐其下州、县长官,奏辟幕僚,掌握地方人事权。为了克服地方藩镇势力的倾向,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1)充实禁军力量,使中央有足够的武力控制地方藩镇;

(2)限制和削夺节度使的各项权力,如移易镇帅,将方镇降格为防御州、刺史州,以亲王、宰相等遥领节度使以控制地方军权等。通过这些措施,至后周时节度使的地位已大大下降,这为北宋结束藩镇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真题解析

【2015.04 单选】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辖区是( )。

A.州

B.道

C.县

D.乡

【答案】B

【解析】五代十国时期,道是节度使的辖区。

(二)州

五代的州实际也是军政合一的,州之长官仍为刺史,多由武人担任,并兼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的实际任免权在节度使之手。到后周时,开始以文人为州郡长官,强调民事与军事分开,成为北宋州制的基础。

(三)县

在藩镇割据的五代期间,中央政府加强县级机构的各种措施往往难以取得实效。

03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

(一)行政决策(五代时期行政决策比较混乱的具体体现)

1.旧的施政程序影响到新机构职能的发挥,表现为:【2016.04 简答】

(1)皇帝为控制决策过程,有意将制诏权一分为三,由枢密院、廷殿学士和中书舍人分掌;

(2)保持内外朝机构和人员共同执掌发令权和执行权的状况,令内廷枢密使直接向政府机构发令,同时又不废止中书门下发诏旨的权力;

(3)继续保持最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枢密院官员职务的临时差遣性质。

2.决策程序的混乱以及决策机构间职权的游移不定。

(二)行政执行

【2016.10 简答】简述五代时期行政执行上出现随意性和混乱性的主要原因。

【答案】(1)五代时期政局的变化无常。中央政府更迭频繁,五十三年更换了八姓十四君,决策稳定性大打折扣;

(2)地方分裂割据的格局。节度使拥兵自重,行政执行受到极大限制。

(三)行政监察

五代各朝均于中央机构设置监察机构御史台,一些皇帝也有提高监察机构地位的举措,但都流于形式。

五代皇帝均以军事政变夺权上台,故设置了专门对付军事将领叛乱的军巡院和亲军侍卫司,分别负责纠察京畿地区将领和禁军,这些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

04 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1.五代时入仕途径:入幕

2.入幕方法:(1)凭亲信关系;(2)凭事功与才干。

真题解析

【2016.10 单选】五代官员选拔从制度上说沿袭唐制,但因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 )。

A.察举

B.入幕

C.征辟

D.门荫

【答案】B

【解析】五代官员选拔从制度上说沿袭唐制,但因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

(二)官员的考课和升迁

官员的升迁与罢免,完全依靠皇帝的好恶,而不再是考绩。

(三)官员的待遇

军事将领的地位优于行政官员。由于这一时期军费开支过大,财政收入不能完全保证,故官员多广占田宅,自行搜括,造成五代时期吏治的腐败。

05 两府三司制 ★★★

  1. 两府三司制【2017、2016.10、2015.04 名词】——两宋时期是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的时代,由于皇权不断发展,相权则进一步遭到削弱。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称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又称“计相”。故一般将宋代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

真题解析

【2018.10 单选】宋朝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其中两府是指( )。

A.御史台和尚书台

B.中书门下与枢密院

C.吏部和礼部

D.少府和相府

【答案】B

【解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称为“两府”

2.宋代宰相制度中的权力制衡原则(北宋时期坚持宰相权力制衡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

(1)集体宰相制体制不变;

(2)法定的宰相职权(人事权、副署权、监督权、谏诤权)不变;

(3)宰相办公机构为中央政府机构不变。

3.宋代权相迭出,始终未能形成篡夺之势,其主要原因就是坚持宰相权力制衡原则。不仅宰相之间相互牵制,宋朝还设置了另外两个中枢机构以分宰相之权,即:

(1)枢密院执掌军务,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2)三司使执掌财政,总管国家财政事务。

4.总之,宋朝中央行政体制实行两府三司制:

(1)中书门下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2)枢密院处理军政军令事务,

(3)三司使掌管财政事务。

真题解析

【2015.10 单选】宋朝中央行政体制中总管国家财政事务的是( )。

A.门下省

B.户部

C.三司

D.枢密院

【答案】C

【解析】宋代沿袭五代旧制,设三司总管国家财政事务,三司分别设三司使和三司副使为正、副长官。

真题解析

【2017.10 单选】宋朝中央行政体制中处理军政军令事务的机构是( )。

A.太尉府

B.中书门下省

C.枢密院

D.三司使

【答案】C

【解析】宋朝中央行政体制实行两府三司制,由中书门下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枢密院处理军政军令事务,三司使掌管财政事务。

06 中央各职能机构

(一)尚书省与尚书六部

北宋初年虽设三省六部,但基本成为空头机构:

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不实授。

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各项政务。

 六部下分设二十四司,各以郎中和员外郎主之。

(二)诸寺、监

北宋初年,大理、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都予以保留,但也都因为差遣而本官不理本事,另以他官充任“判本寺事”。九寺仅大理寺和太常寺还有些实权,其余多为闲职.元丰改制后,各寺卿、少卿的职权得以恢复。

宋朝先后设立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监。除了国子监作为教务机关变动不大外,其余各监设置是有变动,职权起伏不定。元丰改制后,六监设置相对稳定,以监和少监主其事。

07 路 ★★

北宋初年,为了不重蹈唐末五代地方割据之祸,从至道三年起,增加路,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的管理体制。

路仅是一个遣使级的的行政层级,分设四司各司其职:

(1)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主持一路之军务,其主官名称在路之四监司中变更最多。

(2)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主管本路财赋,主官为转运使。

(3) 提点刑狱司, 俗称“宪司”,主管一路司法工作,主官称提点某路。神宗以后职权扩大,对一路治安、矿冶、兵器等事务均可过问,并有举荐官员之责。

(4)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神宗时还负责推行新法。仓司主官称提举某路常平公事,也有荐举、按察地方官员之权。

真题解析

【2019.04、2013.01 单选】在地方的行政体制设置中,首先设罝“路”这一管理层次的是()

  1. 宋朝
  2. 唐朝
  3. 明朝
  4. 清朝

【答案】A

【解析】北宋初年,为了不重蹈唐末五代地方割据之祸,从至道三年起,增加路,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的管理体制。

真题解析

【2013.10 单选】宋代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实审务,俗称“仓司”的是()

  1. 经略安抚司
  2. 提举常平司
  3. 提点刑狱司
  4. 转运使司

【答案】B

【解析】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神宗时还负责推行新法。仓司主官称提举某路常平公事,也有荐举、按察地方官员之权。

真题解析

【2017.04 单选】宋朝路一级行政机构中俗称“宪司”的是( )。

A.转运使司

B.提举常平司

C.提点刑狱司

D.经略安抚司

【答案】C

【解析】路仅是一个遣使级的的行政层级。分设四司各司其职:(1)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主持一路之军务,其主官名称在路之四监司中变更最多。(2)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主管本路财赋,主官为转运使。(3) 提点刑狱司, 俗称“宪司”,主管一路司法工作,主官称提点某路。(4)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神宗时还负责推行新法。

08 州、府、军、监

州、府、军、监为直隶中央的同级行政机构。

(1)州是其中的主要组织形式;

(2)府设于首都、陪都、军政要冲以及皇帝即位以前居住或任职之地;

(3)军设于边境或关隘要地;

(4)监设于盐、铁、马匹产地。

09 县和县下基层行政组织 ★

宋朝县官称县令或知县。知县由京官出任,为朝廷所特命。县令出自州、府属员,由吏部铨选。知县地位高于县令。在县乡之间有镇、寨的设置。在边远地区县以下设巡检司,负责捕盗、缉私事务。

10 行政决策

★★

1.宋朝决策程序:会议、皇帝裁决两个阶段。

2.宋朝会议制度:例行常朝、便殿议政、临时朝议。

(1)例行常朝:由皇帝主持,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皇帝按官员的等级和职掌确定不同的会见频率,级别越高,职掌越重者会见次数就越多。

(2)便殿议政:是皇帝在便殿召见宰相、枢密使等中枢官员商议军国大事的一种会议形式;宰执大臣提出的决策方案,往往对皇帝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

(3)临时朝议:是皇帝就某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议,向大臣们征求决策会议形式。以上会议只为皇帝作出决断提供具体材料,起到沟通信息的作用,至多也只是为皇帝提供一个决策方案,但最后的决策权在于皇帝。

3.皇帝的最后裁决以诏敕的形式公布,有“内制”和“外制”之分:宋代,中书舍人所草之诏为“外制”,多为常例之诏命;“内制”则由翰林学士负责。 宋代“内制”诏敕的发布十分突然和机密,且只要盖上皇帝印玺即有法律效力。

11 行政执行

 宋代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程序化特点:

1.中枢机构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着规范化的作用;

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够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诰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以核实宰相代宣君命时是否准确表达皇帝的本意。

3.由于宋朝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能够较快地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朝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

12 行政监察 ★★★

宋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014.10 论述】试述宋代监察制度的改革。

(一)台谏趋于合一

宋仿唐制设御史台,御史大夫为虚职,以御史中丞行其职,亦多有他官兼领。分台、殿、察三院,仅负责监察京机构官员。

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始于北宋时期,谏院的职责是对皇帝的决策提出批评性意见,以图纠正决策失误。

宋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是批评君主,掌握谏诤言事权。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的趋势,到南宋时台谏合为一体。台谏合一使监察的锋芒集中于各级官员,特别是宰执受到严格监督,这和专制皇权提高的趋势是相适应的。

真题解析

【2016.04 单选】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始于( )。

A.隋末

B.唐末

C.北宋

D.南宋

【答案】C

【解析】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始于北宋时期,谏院的职责是对皇帝的决策提出批评性意见,以图纠正决策失误。

(二)赋予台谏官以特权

到北宋末年,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台谏官由此脱离了相权的控制,成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力的工具,其权力得到强化。为控制官员,皇帝授御史以“风闻弹人”的权力,弹劾不当也不加以惩罚。台谏官在维护专制皇权的过程中所起得全部作用是威慑相权。

(三)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

13 官员的选拔 ★★★

科举选士是宋朝主要的入仕途径,但却并非唯一道路。根据封建等级结构,为求得统治集团内各阶层利益的平衡,其他一些入仕途径依然存在,例如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等。

真题解析

【2016.10、2015.04 单选】宋朝主要入仕途径是( )。

A.征辟

B.科举

C.荫补

D.军功

【答案】B

【解析】科举选士是宋朝主要的入仕途径,但却并非唯一道路。根据封建等级结构,为求得统治集团内各阶层利益的平衡,其他一些入仕途径依然存在,例如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等。

(一)科举制

1.宋代:常科、制科和武举。

 制科虽设而不常举行,武举历来不受人的重视,故宋科举以常科为主,宋初常科每年一次,后改为三年一次。考试分三级: 一是取解试,由各州判官和录事参军主持,考取者称举人;二是省试,即礼部试,由皇帝选派官员主持;三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登第者的等级,分五等:一二等称“进士及第”,三等称“进士出身”,四五等称“同进士出身”。

2.宋代科举在考试程序上较唐代严格。为防止考试作弊,省试考官从受命之日起到取定名次之时止需与外界隔绝,闭锁于宫院,称“锁院”。试卷需糊名并经人誊录后再送考官批审。

(二)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

 荫补:是为保证官员“世守禄位”的特权而设立的。宋代正六品以上官员每年可荫补一人,正七品以上每三年可荫补一人,每逢大礼或遇皇族喜丧事都可以得到荫补名额。

 军功入仕:为军卒通过积累军功进入仕途而设的一种选官方式,但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军功入仕途径并不重要。

 流外补职:为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吏员获取官职提供了途径,但规定较严。一般能补职的是中央机构中的资深吏员,且需经过严格考试,数额也十分有限。

 纳资入官:为富商和地主获取官职也提供途径。纳资入官始于汉朝,到宋时趋于法律化。

15 官员的考课

(一)考课内容和标准

1.考课内容有品德、政绩二项。

2.对各级地方官员更有具体的考核要求:监司官—七事;州县长官—四善三最。

3.北宋初年,以审官院考核京朝官,以考课院考核地方官。一年一考,三考为一任,任满视考核成绩决定升降。考课结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者得以转官,中者无赏无罚,下者降官。

(二)磨勘制度【2018.04 名词】

宋神宗时设立,是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状的一系列的程序,簿历文状包括解状(为选入时证明)、举状(举荐人的推荐书)、家状(个人履历)、考状(考核记录)等。

本章总结

客观题

1.中枢机构、道、入幕

2.两府三司制

3.路

4.行政决策

5.官员的选拔

主观题

1.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美好明天内部资料

2.简述宋代两府三司制与隋唐三省宰相制的区别。

3.简述宋代的会议制度。

4.简述宋代为适应君主专制集权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国自考网:本站所有历年真题和视频资料,持续更新到最新的,如发现不是最新,联系客服即可。
中国自考网:建议开通SVIP超级会员更划算,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正版自考网课除外)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自考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中国自考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自考网 »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重点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

中国自考网-百万考生与你同行

会员介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