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山阴县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醉里挑灯观古帖 醒来挥笔啸苍穹
—-张利学书经历自述
梦里挑灯看字,夜来邀月填词,乘酒兴闲临晋帖,浅唱低歌意未迟,逢人皆笑痴。放眼三山五岳,心追雅句佳诗,少小澄心操翰墨,不惑将临尚不知,披衣灯下时—-此首《破阵子》是我10年前不惑之年的有感而发,粗粗算来,学习书法已经有近40年了。
与其说我受到两汉文化的熏陶,其实更确切的是我浸润了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3000多年建城史、京杭大运河中段的邳州,大墩子、刘林、梁王城遗址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荟萃诸如夏时的造车鼻祖奚仲、战国齐相邹忌、秦时隶书鼻祖程邈、汉初张良、齐梁时佛律大师僧祐、明代乐王陈铎、《十面埋伏》的汤应曾……这里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伴随着我的学书道路,孕育了我的艺术生命。
依稀寄怀的是家乡运河那碧水青岸和暮霭炊烟的村落。我耳濡目染、抑或说启蒙我书法的,便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考取县重点中学、写得一手的好字、村里每每有红白喜丧事作记账先生的父亲。记得我刚刚上小学不久、才认得为数不多汉字的时候,一次放学后便拿着父亲的毛笔胡乱的在自家院内的土墙上涂鸦起来,意犹未尽,又把老师刚发的田字格作业本划了个干净――在当时我家生活紧巴巴且有个惜纸如金的父亲,如此行为的后果直到父亲从田里回来的时候,我才从兴致中意识的自己的妄为。出乎意料,他并没有责备打骂我,而是和蔼的抚摸着我的头,并开始一笔一划的教我写字了。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发了叶圣陶先生题写书名的《小学生字帖》,记得是柳公权的楷书,代课的是解放前上过私塾的老师,每周一节,可能是早早受过父亲点化的缘故,我的作业每每被老师们涂满红红的圆圈。就这样,我在懵懵懂懂的涂鸦中进入了中学阶段。
那时候,农村的孩子唯一的出路是考高中、上大学,成为城市户口、吃国家饭的城里人。因此,在我初三的时候,家里人就不在支持我练习毛笔字了。其原因是那时候大学还没开设书法专业――学它没有用,浪费时间又不能当饭碗捧着。但我那时对它已经着迷,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的,于是也不管家里人的絮叨,每天在午饭后仍然坚持写一小时,这种情况一直到我高中毕业。现在回想起来,没有考上大学,是由于我的执拗和痴迷造成的,是我因书法而荒废了学业。从初三到高中毕业,由于家里人不支持,我从仅够晚自习不回家而在学校吃饭的钱里挤攒出来去买笔和墨,为了节省,那时候都是先倒一点墨汁,加水调成淡淡的墨水在废旧的作业纸上写第一遍,晾干后再调浓一点写第二遍,稍浓再写第三遍……从唐楷到汉隶,从北碑到行草,就这样一直走了过来。现在,我时常艳羡我的孩子和弟子,时下这么好的条件却不能刻苦。
艰苦的同时也是痛苦的。因为那时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考个大专之类的应该不成问题,可能是书法过多的牵扯了我的学业,最终名落孙山。家人的失望和埋怨、四邻北舍的冷眼和嘲讽,使我郁闷而彷徨。但我又是幸运的,也许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我高中毕业后,正好县上信用社招工,其中专招写字绘画、专门搞业务宣传的美工,我凭着这一技之长,走进了信用社。工作自然忙碌,但是我喜欢的专业,而且从此笔墨纸砚不用愁了。
那时正值80年代末期,我赶上了十年书法热,受之影响,我在那段时间也跟着时风学写现代名家,直至91年我参加无锡书法艺专的函授学习后,才逐渐意识到我在走一条弯路,于是先学《圣教》,进而转向宋人,后专攻米襄阳。1993年,我参加了南京艺术学院书法自考大专班的学习,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书法史、书法理论和技法,使我受益良多。1994年底,为迎接第二年的六届全国展、青年展和三届新人展,我参加了中国书协在青岛举办的培训班。其间在曹宝麟、孙伯祥、孙晓云等老师的指导下,我的行草书有了突飞猛进,也了解了参加国展的创作规则技巧,包括章法、用印以及文字硬伤问题。第二年,我的行草书入展了当时被誉之为中国书协“三大展”的全部展览。2007年春天,我又有幸拜在言恭达先生门下,成为他的入室弟子,悉心的教诲使我书艺大进。“山坡好上峰难登”,字要写好,其他的姊妹艺术也要吸收把握,尤其是文学。言先生曾经教导我――学习书法,入门容易,写好并不难,但纵观历代大家,书法最后靠的是学养。于是我开始注重古代文学和古典文化的学习,通过《白香词谱》、《诗词韵律》等书籍,尝试着写一些楹联诗词,先求其合辙押韵、工整对仗,逐步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涵。但我深知,没有生活的感受,没有真切的情感,没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写出的诗词楹联也只能是隔靴挠痒、无病呻吟罢了。近年来,我又重新拾掇起了国画,而且在尝试将诗书画作以融合,探求书画同源、诗画意境的表现。
学习书法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我彷徨过,也苦闷过,浸淫在魏晋宋明这浩瀚的烟海里,如何定位自己,何时才能形成自己的面貌,使我常常夜不能寐、寝食难安。对于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学习和磨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多年的“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何时才能蓦然回首,看到灯火阑珊处的“她”?
以我五届楹联展所获的自撰佳联奖为此文之尾:张琴和时韵,奏临雅处花皆醉;挥翰追古风,写到奇间兴欲狂。
名家评论
言恭达(原中国书协副主席)
自幼在楚汉文化孕育下的张利,几十年来,书艺承载着他的素养、性灵、才情与梦想,记录着他的人生审美理想——清、正、古、逸。
张利学书极重气格与性灵。他的书学思想的形成,来源于“中庸”与“虚静”这一中华文化理念中的生命体验去开掘创造活力;他的文化体晤始终将古人从王右军到颜真卿对国家对民族的人文情怀的钦慕转化为文化积淀的心迹记载、心智表达与精神超越。他从“二王”到“颜米”的研习,从六朝到明清书风的思考,将返归先天的理性与现代艺术精神相融通。他通过自己成熟的行书抒情符号,将梳理的笔墨语言整全得壮阔优美,汇集在创造力之中,形成淡定、洒逸的艺术风韵。作品里透析出的气质与慧性证明了张利不同时人的追求。文化本体与书艺技法上升到超验层面,使创作不仅成为经验的积累,更呈现出精神的闪烁!这是艺术本体的价值探寻。
好学好静的张利亦好用心地去观察社会、体晤生活、感恩时代;好学好静的张利又好用心地去结缘翰墨,与古人交友、与传统对话。“拟容取心”,明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深刻哲理。于是乎,在传统书艺的漫游中,他读懂了“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的书理。巧从法生,法由理出,气定神凝,心手双畅。
观其作品,重诗情,含哲理,简明纯厚,清蔚畅达,规矩圆熟,运用精能,古中有媚,拙里添妍,观者可直接感受作者主体抒写的情境变化。在他的笔下,巧与拙、动与静、方与圆、中与侧、疾与涩、疏与密,圆通的空间与流动的体势,顿挫的美质与平和的气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然中含。用笔果断爽利,擒纵有度,,转折自如,不浮不躁。握笔使锋,逐毫而应,于凝重中洋溢灵健流美的风采。结构严谨有序,错落有致,方圆结合,宫敛内含;字中之揖让、顾盼、呼应,能做到血脉连贯,气息相通,且重连与和、主与次、长与短、欹与正之多变。布白繁简并用,玄妙多姿,绵密中不失气舒,盘结里蕴含空灵。通势欹正相依,虚实相生,浑然一体,涉笔成趣。
曹宝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 暨南大学艺术中心教授兼硕士导师)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张利的成长,对他一点一滴的进步感到高兴。他也不负师教,步步为营地勤学苦练,凭扎实的功力发挥着才情,跻身于江苏书法重镇徐州的青年才俊之列。张利之学米,与其说是私心倾慕,还不如说是冥冥中所决定。邳州是米芾的生命终结地,张利有一方印文为“淮阳军令”,我辩出后不禁莞尔而笑。凡学其家,先与之合,卒与之离;合既不易,离则更难,何况又是像老米那样技巧尖端的典范。张利通过苦学和悟性,已把米氏如意掌控毫颖的技巧基本学到了手,同时他也认识到知识学问的重要,二王帖学一路,妄图速成是无计可施的,它必须靠长期的积累和酝酿,正如山阴人家弄瓦时埋在土里的黄酒,须待出阁才开坛一样,这所谓“女儿红”的芳冽才能引人垂涎。
张利居徐州,得地气之正,为人又豪迈放旷,下笔自然有非水土和柔之地孕育的人所能梦见的风气。
拓展知识:山阴县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很多,看你是哪个省的.各省都不同的.
全国各省自考招生办-考试网站,可以参考下.
广东的可以去www.5184.com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flashvps/blog/item/933bac95fa328091a977a4ea.html
这个要根据你所在地而定,每一个省都是不一样的
你要哪个省的?我这里有江西省的
中国自考网:建议开通SVIP超级会员更划算,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正版自考网课除外)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自考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中国自考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自考网 » 山阴县自考网上报名系统(山东自学考试网上报名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