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希腊悲剧常常强调命运的不可抗拒,俄狄浦斯王和普罗米修斯都是命运的囚徒,但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却是个例外,在这个故事里,命运不再是无形的操控之手,人的情感左右着事物的发展走向。
该剧的核心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向丈夫寻求复仇。这本该是一个剧情非常夸张的故事,但在欧里庇得斯的笔下,却出现了女性复仇的终极模式——杀子,这也让美狄亚成为了“杀子之母”的象征。作为一名女性,如此痛苦的复仇方式,对观众来说极具震撼力。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个残酷又令人心碎的女人复仇故事。
美狄亚与杰森
1. 恨源自爱,爱的尽头却陷入恨的深渊
爱情总是让人失去理智,它可以淹没一个理智的头脑。当爱情的潮水退去,女人才能深刻体会到对男人冷漠是多么可怕。甜言蜜语与沉默之间的巨大差距,会让女人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更别提婚外情的地雷了。所以,你看,大多数激情爱情的结局,其实都是“因爱而恨”。
(1)美狄亚这出戏的感情基调是同谋。美狄亚说:“我们是一伙的。”
剧中一开始,美狄亚的仆人就出现,告诉我们美狄亚是个好女人。这就为观众从仆人的角度去理解美狄亚,以及我们与美狄亚是一伙的奠定了基调。接着,仆人又向我们讲述了美狄亚的悲惨经历。
熟悉古希腊神话的人应该都听过金羊毛的故事。希腊英雄伊阿宋为了夺取金羊毛,历尽艰辛,来到远东的科尔基斯。美狄亚是这里的公主,她爱上了伊阿宋。为了爱情,她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亲人,帮助伊阿宋夺走了自己国家的国宝金羊毛。为了让爱人毫发无损地逃脱,她甚至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她无奈之下,只能跟随爱人离开家乡。他们一路逃亡,最后逃到了希腊城邦科林斯,在那里结婚生子,过上了几年平静的生活。然而,伊阿宋对王位和权力一心一意,决定离婚再婚,娶了科林斯公主。
复仇女神:美狄亚
欧里庇得斯让仆人讲述故事,除了交代背景之外,还想从美狄亚的角度重新讲述一遍故事。毕竟在之前的神话传说中,故事的主角就是伊阿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观众也能像仆人一样理解并同情她。
你可能会想,像美狄亚这样为爱付出一切的女人,怎么能接受被抛弃?她该怎么办?她为了伊阿宋背叛了国家和家族,如果被抛弃,她就无处可去。仆人说,美狄亚非常伤心,躺在地上,一点食欲都没有。你会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心碎的被抛弃的女人,你会对她产生同情。即便是她这样的女人,太阳神的孙女,拥有神奇的力量,看似坚强,也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打击。
美狄亚雕像
这时,另一个仆人带着两个孩子上台。他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国王,也就是美狄亚情敌的父亲,想要将美狄亚和孩子们驱逐出境。这将把他们逼入绝境。仆人想瞒着美狄亚,因为他担心美狄亚无法控制她的仇恨。
(二)西方文学史上第一次表现身为女性的痛苦:绝望的美狄亚泪流满面的内心独白
美狄亚的声音传了出来,她哭泣着,咆哮着,她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毁灭伊阿宋和他的新娘,让她的孩子和丈夫一起死去。女主角美狄亚正式登场,以一段长篇独白开始。这段独白非常著名,这大概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次,一个女人有机会大声说出作为女人的痛苦。
美狄亚哀叹道:在所有有理性、有精神的生物中,我们女人是最不幸的。请注意,美狄亚说的是“我们女人”等等。在剧中,我们当然可以说她想引起别人的同情;但是,这种表达方式是否让你感觉到,美狄亚已经意识到她的不幸不仅仅是她自己的不幸,而是女人作为一个群体、一个类别的不幸。是的,美狄亚抱怨的正是当时雅典城邦中女性的生存状况。
美狄亚的现代妆容
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中,女性的处境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如此的不公平:女性必须付出嫁妆,才能找到一个男人做自己的主人。如果到了一定年龄还不结婚,那将是莫大的不幸。如果嫁给了一个坏男人,离婚都困难重重;就算离婚成功,名誉也会受损。就算幸运地嫁了出去,又能怎样?结婚之后,女性只能待在家里,而男性则可以随意外出。美狄亚还强调了生育的痛苦,这远远超出了男性的想象。她说,“我宁愿拿着盾牌打三场仗,也不愿生下孩子。”
3. 引起现代女性共鸣的哀歌
她的一些指责,在今天的女孩中还是能引起共鸣的。别忘了,美狄亚是一个外来人,她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家庭,跟随丈夫来到了这里。她说,这是你的城邦,你的故乡。你有富足的生活和朋友,而我却孤身一人滞留在这里。所以,美狄亚的痛苦,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痛苦,更是希腊社会边缘人的痛苦。总之,一个外来弃妇,结婚生子,却被丈夫抛弃,是不幸女人中最不幸的。
杰森娶了美狄亚
在这段独白中,美狄亚用一种为女性代言的语气,让她的情绪非常有代入感,我们跟着她,重新体验了开场时经历过的情绪起伏。不过,这一次的情绪更多的是悲伤而不是愤怒,你感到更多的是茫然和无力。没有比心死更大的悲伤了,美狄亚的深深的悲伤也进入了你的内心世界。
2. 毁灭天地,美狄亚的终极复仇手段
绝望可以让一个人无所畏惧,可以让一个生命在生活的风暴中展现出最原始的罪恶。女人是简单的,爱情可以让她美丽善良,失去爱情也可以让她变成比蛇蝎更毒的复仇者。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女人,而是这个对女人不平等对待的世界。
一、客观世界对美狄亚的迫害
国王要驱逐美狄亚和她的儿子。美狄亚内心的深深的悲痛突然被点燃,再次转化为愤怒。这种愤怒比之前更加强烈。这种情绪的变化对于观众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国王却感觉不到。他担心的是不能让这个危险的女人伤害到他和他的女儿。因为他已经听说了美狄亚要对伊阿宋、公主和自己做出可怕的事情。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国王特别的冷酷无情。美狄亚不断放低姿态求饶,她越放低姿态,国王就越害怕这是她的诡计,观众就越会同情美狄亚,痛恨国王。
杰森背叛了美狄亚
接下来,希腊的“陈世美”迫害美狄亚。我们看到一对夫妇吵架的场景。欧里庇得斯故意营造一种他们争吵不休的感觉。美狄亚谈论背叛的誓言和人的善恶;而伊阿宋谈论名誉、财富和荣誉。伊阿宋责怪美狄亚愚蠢,活该被驱逐。
他还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并无恶意,仍然关心美狄亚。不难想象,美狄亚被伊阿宋的无耻所激怒,她不得不指出伊阿宋的罪孽。她讲述了自己曾多少次救过伊阿宋的命,帮助他脱险,如何为他背叛国家和家庭,却被他抛弃,落得孤身一人、无家可归的下场。
任何人看到这场争吵,都会在感情和道德上站在美狄亚一边。但伊阿宋却不为所动,厚颜无耻地说美狄亚所做的一切都是爱神的恩赐。而且,他觉得美狄亚离开家乡来到希腊,收获颇丰。美狄亚不是从蛮荒之地来到文明的希腊,拥有正义和法律,还赢得了智慧的美名吗?伊阿宋还辩解说,他娶公主不是背叛,而是为了家人和孩子,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
你们肯定听得心烦意乱,旁边的合唱队长忍不住说伊阿宋“背叛”了妻子,美狄亚大怒,拒绝了伊阿宋虚伪的帮助,两人不欢而散。在观众看来,伊阿宋原本只是一个没心没肺的男人,听了他的话,他变成了一个没脸没皮没心没肺的男人。你们对美狄亚的同情和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一日报复
国王给美狄亚下了最后通牒,让她在一天之内带着两个孩子离开这里。一天的时间够报仇吗?对其他人来说可能不够,但对美狄亚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她想伤害的人就在她身边。美狄亚计划用她最安全、最有效的报仇方法:用毒药。
Medea 现代彩妆
美狄亚开始复仇。这个以复仇为主旋律的剧情,也在三次重复中不断升级。欧里庇得斯首先带我们了解了美狄亚脑海中的复仇计划。美狄亚告诉合唱团:她准备让仆人把伊阿宋请来,假装对他的计划很满意,并要求留下她的两个儿子。接着,她要两个儿子把沾满毒药的长袍和金冠送给公主。公主接触到衣服之后,公主和任何接触她的人都会被毒死。接着,美狄亚说她要杀死两个儿子来惩罚他们的父亲。想到这里,她泪流满面。然而,她已经下定决心,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报复伊阿宋。
美狄亚采取行动。这是一段快节奏的旋律,戏剧的动作突然加快。按照计划,美狄亚邀请伊阿宋假装改变主意。然而,当她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想到他们很快就会死去时,她忍不住哭了起来。她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袍和金冠,让两个孩子把它们交给公主。伊阿宋没有怀疑任何事情。知道真相的合唱团开始哀叹孩子们的命运和他们母亲将要遭受的苦难。
(三)美狄亚“杀子”时的痛苦独白
美狄亚又一次为自己的儿女哀嚎落泪,尤其是看到两个孩子明亮的眼睛和笑容时,她不忍心杀死他们。这里有一段很长的独白,也是整部剧最好的内心戏。美狄亚在杀死儿女之前,透露出一个母亲的复杂心理,她犹豫不决,痛苦地哀嚎:她明明是在惩罚伊阿宋,却感到双倍的痛苦,她内心在挣扎。但转念一想,她想到现实的残酷,开始自责自己的软弱,一定不能放过敌人。她还给出了一个让你更加同情和理解的理由:就算留下两个孩子,他们也活不下来,国王的人一定会残忍地杀死他们,不如亲手杀了他们。复仇的循环没有尽头,美狄亚知道,她已经踏上了这条路,无法回头。
美狄亚杀死了她的儿子
其实,复仇和杀死孩子的场面并没有直接呈现,欧里庇得斯并不是想表现复仇或残忍,而是想表现美狄亚的情绪。美狄亚的痛苦和挣扎一再升级,观众的情绪也跟着美狄亚摇摆。这种极度的痛苦在秋千上释放,在结尾孩子的呼救声中释放。这是激情与愤怒的制高点,是致命的风暴,是非理性的胜利。
伊阿宋来到美狄亚身边,但他并不是来救美狄亚的,而是来救自己两个儿子的命的。然而伊阿宋看到的场景却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被自己的母亲杀死了。伊阿宋和美狄亚互相咒骂,指责对方是害死自己儿子的罪魁祸首。最后,美狄亚带着自己儿子的尸体,乘坐龙车飞走了。
三、边缘心态:美狄亚复仇心理分析
欧里庇得斯几乎用了所有的篇幅来表现美狄亚的情感、她的挣扎和选择。所有情节的发展和发生的一切,都源自美狄亚内心的转变。当巨大的打击袭来,美狄亚从一个悲伤无助的异国弃妇,变成了一个怒火中烧、心怀复仇的母亲,她最终被复仇的情绪所控制。
一、古希腊悲剧形式的变化: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
欧里庇得斯想通过《美狄亚》表明,他不再对神有那么简单、无条件的信仰。神不再像过去那样为世间所发生的事承担责任。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世界里,秩序早已消失,人类永远是受害者,却从未吸取教训。神性在哪里?欧里庇得斯只看到人性。他让人物沉浸在日常生活中,让人类的弱点折磨他们,让他们屈服于激情,屈服于私利。这听起来很接近当今文学和艺术的主题吗?是的。但别忘了,欧里庇得斯是两千年前第一个以这种方式展示人和他们的处境的作家。
欧里庇得斯雕像
对于现代观众来说,欧里庇得斯改编的结局、他所传达的情感、他所运用的技巧,都不算新鲜,因为后人从他身上汲取了营养。但在古希腊观众眼中,欧里庇得斯的剧作却极具颠覆性,他们不认可欧里庇得斯,想想也不足为奇。他让观众所崇拜的英雄走下神坛,用平凡的日常生活、不合理的情绪来折磨他们,崇高被彻底颠覆,人们所经历的痛苦和悲剧变得毫无意义,英雄主义消失了。所以有人说他的悲剧作品标志着“英雄悲剧”的终结。
(二)美狄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边缘人”,她的一切复仇都笼罩在边缘身份的阴影之下
伊阿宋与美狄亚之间的冲突,不仅是婚姻与爱情的冲突,更是边缘人群与主流社会的冲突。美狄亚既是异族人,又是女性,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希腊社会的边缘人。欧里庇得斯对弱者的同情,让每一位观众都对美狄亚的处境产生同情、理解和共鸣。
先来解释一下美狄亚的情况。在古希腊人眼中,美狄亚是来自东方世界的蛮族。在希腊,女性是被边缘化的,女性不能以诉讼当事人的身份去法院起诉,什么事都要由男性来处理。所以秋菊可以起诉,但美狄亚不可以。虽然当时的希腊是一夫一妻制社会,但男性可以包二奶,可以再婚。如果女性离婚,名誉就会受损。所以当美狄亚面对丈夫的背叛时,她没有办法申冤,也没有办法讨回公道,只能报复。
古希腊遗址
要进一步理解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边缘化心态,就得回到古希腊社会。古希腊人普遍认为,父亲是生育者,将生命和灵魂赋予下一代,孩子与父亲有更密切的亲属关系和社会联系。美狄亚杀死国王和公主后,两个孩子当然不会只有一种死法。伊阿宋要保住两个儿子的性命,就意味着他有办法让孩子逃脱追捕。美狄亚当然可以带走他们,但美狄亚带走儿子,其实只是远离伊阿宋,她永远无法彻底将孩子从父亲身边带走。
儿子和父亲之间,始终存在着强烈的精神联系。想想神话传说中儿子寻找父亲的故事,就能感受到古希腊父子之间的联系有多么紧密。美狄亚要想让伊阿宋彻底失去儿子,就只有杀了他们,抹去他们身上父亲的印记。
最后她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断绝了父子之间的血脉,这是对一个男人最大的惩罚。因此,这一行为也象征着她在用女性的力量对抗男权社会。
莫轩说道:
过去我们读到的古希腊悲剧都是关于命运、英雄主义等主题,让人感觉很遥远。读《美狄亚》能引起现代社会的一些思考,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美的女权主义者。当代女权主义者特别关注这部剧,她们认为欧里庇得斯改编的母杀子情节,直接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疯狂的报复行为终究是悲剧,是罪孽。当代女性需要做的是,看清爱情中激情背后的情感,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这样,即便不幸遇到杰森这样的渣男,也能保持冷静,大方地带着孩子走向更好的新生活。
参考:
[1]《美狄亚》中复仇形式分析[J].朱涛.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2]古希腊跨文化戏剧研究——以《美狄亚》为例[J].刘云飞.写作(上半月).2014(09) [3]古希腊女性心灵的悲剧——《美狄亚》[J].郭云英.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4]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J].张亚普.辽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探秘古代东南亚的曼陀罗体系:与东亚朝贡体系的异同
朝贡体系的基础是制度和技术之间的巨大差距
如今,它或许会被模仿,但复制起来却极其困难▼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古代东南亚,虽然一些地方国家被纳入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其内部还存在着一个与东亚朝贡体系相似的国际秩序体系——“曼荼罗体系”。
什么是“曼陀罗系统”?
自公元1世纪起,随着航海技术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大量印度移民和文化通过陆路和海路不断传播到东南亚腹地。在印度文化的投射下,古代东南亚一些肥沃的土地逐渐演变成“印度化”的国家,如湄公河三角洲、马来半岛、下缅甸沿海地区等。
对东南亚的文化和宗教影响
印度半岛是最具影响力的
甚至后来传遍东南亚的伊斯兰教
印度也被用作传播的跳板▼
东南亚早期原住民长期信仰原始宗教,但很快接受了来自印度的文化,出现了吴哥窟等一批具有典型印度特色的宗教建筑。同时,源于古印度的政治哲学和外交思想也随着印度化国家的出现传入东南亚。
吴哥窟建筑群与我们熟悉的中国古城有很大不同
大型建筑主要为宫殿、寺庙。
这里是宗教和政治中心,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简单。
其宗教和建筑主要受印度宗教的影响。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theskaman306)▼
曼陀罗的概念在这一时期传入东南亚。
曼荼罗,又译作“曼荼罗”或“坛城”,为梵语,意为“圆形”、“坛城”。在佛教艺术中,我们常见到以“方”与“圆”为基本元素的“曼荼罗”图案。圆形代表佛教的时间观念,而方形则代表空间观念。
你可以将其视为当时的宗教文化。
人们描述这种世界观
在当时的条件下,它描述了一种复杂且几乎无限的世界观
这种形式确实很合适
(图片来自:wikipedia@谷歌文化学院)▼
古代艺术家常用“曼陀罗”图案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意义,这种图案结合了方与圆两种几何形状。整个图案从中心向外辐射,同时以周围的边界作为约束,保持整体的中心对称性。
概念不必局限于形式
概念通过不断改变其形式来扩展自身。
尽管代价是逐渐扭曲
(尼泊尔-加德满都,街道中心有曼陀罗图像)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Maksim Semin)▼
这与东南亚历史上的国际秩序模式十分相似。所谓“曼荼罗体系”,是指古代东南亚的多层级国际秩序体系,可以简单分为核心的中央圈、中间的控制圈、最外层的朝贡圈。(参考多位学者:如吕振刚——《曼荼罗体系:古代东南亚区域秩序研究》)
例如,吴哥曾是高棉政权的中心。
国王实际控制的地区可能很小
但通过各方势力的认可和忠诚,领土可以显得很大。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Intarapong)▼
与传统政治体制不同,在曼陀罗体制中,政权的范围是由其中心(往往是该政权首都这样的大城市)而非其边界决定的,可以由多个附属于它的政权组成。因此,体制中心的国家的核心统治范围往往局限于首都的外围,距离首都越远,统治力量就越弱。中心圈外的政权往往承认中心的领导权威,以换取保留自己大量的内部自治权。
比如,我们比较一下今天的印度尼西亚。
以及历史上所谓的“满者伯夷帝国”
它们的“领地”面积差别并不大。
但这两个领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因此对于曼陀罗国来说,边界并不重要,核心所能控制的区域经常在变化。
此外,曼陀罗体系不同于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其核心区在东南亚历史上并非独一无二,版图变动频繁,曼陀罗体系核心圈内不存在超稳定政权。在古代东南亚历史上,在同一时期内,以多个国家为核心的曼陀罗体系可以并存,因此,向曼陀罗体系核心国家朝贡的小国往往都有不止一个宗主国,即便是处于曼陀罗体系中心的国家,也可能是东亚朝贡体系中向中国朝贡的朝贡国。
你的附庸的附庸也可能是我的附庸
层次复杂,不断变化▼
以泰国为中心的曼荼罗体系
东南亚地区不同势力的冲突,往往是不同曼荼罗体系的核心国家争夺势力范围的过程。
例如东南亚古典时期(大约 5 世纪至 15 世纪)
还有这些更著名的球员
今天我们倾向于将这些王国与相对明确的民族对应起来。
比如大城王国之于泰国人,吴哥之于高棉人。
但当时情况相当复杂,王国的统治阶层也可能是多个民族的组合▼
历史上泰缅之争,可以看作是两种不同曼荼罗体系的碰撞。自13世纪中叶以来,印度支那腹地涌现出多个大大小小的泰族国家,其中素可泰王国和大城王国相继崛起,成为印度支那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泰国目前的地理范围
从历史上看,这里并不总是泰国人的土地。
泰国人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迁移的扩张主义民族。
逐步控制湄南河平原从北部高原到下游
(15世纪初印度支那概况)▼
另一方面,现今缅甸西部的许多王国也建有曼荼罗体系。虽然双方都向中国进贡,但在印度支那却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加之古代印度支那盛行“白象”崇拜,“白象”也被视为王权的象征。泰国和缅甸之间的战争,往往就是一方强行向另一方索要“白象”而引发的。
描绘古代战争的浮雕,泰国素攀武里府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Dmitry Chulov)▼
但早期缅甸实力强大,泰国时常处于劣势,其都城曾多次被缅军攻占。 阿瑜陀耶王国(Ayutthaya Kingdom)被缅甸攻克后,周边附属于泰国的小国也纷纷向缅甸进贡。
然而缅甸在泰国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两年后,泰国华人将军塔克辛就奋起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带领泰国军民反抗缅甸的统治。塔克辛死后,延续至今的曼谷王朝(却克里王朝)继承了他未竟的事业。
缅甸王朝确实短暂地征服过泰国王朝
但时间并不长,缅甸王朝最终被英国殖民者灭亡。
泰国通过外交平衡避免沦为殖民地
(1772年印度支那概况)▼
重建以泰国为中心的曼荼罗体系,是泰国复兴的重要一步。在反攻缅甸的过程中,曼谷王朝还专门加强了对泰国北部各邦的控制,从而逐渐将兰纳纳入以曼谷为中心的泰国曼荼罗体系的核心圈。与此同时,泰国的曼荼罗体系也扩展到马来半岛南部,一度要求当地小国奉行比以前更为严格的朝贡制度。
此外,泰国还利用位于印度支那腹地的老挝的分裂和衰败进行侵略,将老挝部分领土直接纳入泰国统治,而另一部分则列为藩属国。
然而在柬埔寨方向,泰国却遇到了另一个强劲对手——越南。19世纪上半叶,泰国与越南为争夺柬埔寨控制权发生过多次战争,但难分胜负。1846年,两国签订协议,正式确认双方均为柬埔寨的宗主国,两国势力范围各占一半。
毕竟,在同一时期,越南也在扩张
而且越南的扩张持续了近九百年,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终于在中南半岛东南端遇见了泰国人▼
19世纪泰国复兴的曼荼罗体系只是昙花一现,随着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的深入,东南亚曼荼罗体系逐渐被西方列强主导的殖民体系所取代,但泰国也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在近代完成了曼荼罗体系的转型。
泰国放弃了对一些东南亚小国的主权,以换取西方列强对其他小国主权的承认,如将对老挝、柬埔寨的主权转让给法国,与英国瓜分马来半岛的利益(当然这也是劣势下的无奈之举)。
所以当东南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时,
泰国幸免于难,但除了能力,运气也很重要▼
突如其来的外部危机也被泰国国王抓住,变成了加强权力的手段。
例如19世纪泰国北部诸藩属国与邻国英属缅甸存在诸多冲突,曼谷一方面代表诸藩属国向英属缅甸争夺利益,另一方面又以加强对地方控制为借口,实际掌握财政、司法、外交、内政等权力,完成了泰国版的地方政府改革。
至1932年,泰国正式在该地区设府,将泰国北部完全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完成了由藩属关系向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转变。
与泰国将整个国家转变为“省”相比
缅甸的行政区划主要分为省和邦。
这种划分与缅甸的民族分布有很大关系。
论民族融合和凝聚力,泰国略胜一筹▼
曼荼罗影响下的当代东南亚国际秩序
然而,虽然泰国在19世纪重新融入了曼陀罗体系,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整个东南亚仍然处于殖民体系的主导之下。如果仍然以曼陀罗体系的视角来审视当时东南亚的国际秩序,那么东南亚无疑可以划分为以英、法、美、荷等强国为主导的多个曼陀罗体系并存。西方强国取代了东南亚本土强国,成为东南亚殖民地或小国新一轮的朝贡对象。
然而,二战后,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英法等传统强国的逐渐衰落,东南亚国家也实现了民族解放。但这种解放并不彻底,因为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冷战的影响下,东南亚国家仍然不得不继续屈从于其他强国的统治。
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一直试图通过一系列政府间组织、条约、外交援助等手段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体系。这一国际秩序体系无疑与朝贡体系十分相似。一旦有人违反美国的权威,美国往往会采取措施予以惩罚,以维护这一体系的稳定。
在古代的曼荼罗体系中,外圈的小国以“金银花”(雕刻并以金银装饰的小树)向中央国家进贡,以换取中央政权的保护。在美国主导的朝贡体系下,东南亚国家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割让给美国,最终美国向该国发布“人权报告”,以“抬高”某一政权的地位。
这种利益交换与政治合法性的确认之所以能在东南亚畅通无阻,其实与“曼荼罗”体系的文化传承有关。
千百年来,不稳定、流动的“曼荼罗”结构让东南亚人对世界秩序的流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向强国进贡,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面子问题,相反,进贡可以换取相应的商业利益或者政治援助。
现实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系列历史选择的结果。东南亚今天的发展道路和国际外交姿态,并非单纯是这些国家现代性的产物,而是对历史文化遗留遗产的再开发。要理解东南亚,或许应该从理解曼陀罗结构开始。
参考:
吕振刚. 曼荼罗体系:古代东南亚地域秩序研究[J]. 太平洋学报, 2017, 25(08): 27-39.
DELLIOS,Rosita。曼陀罗:从神圣起源到传统东南亚的主权事务。文化曼陀罗,2019,13.3:9428。
赵子勇. 略论古代东南亚的印度化[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90-95+125.
高金河, 李晓梅. 9至18世纪中缅战争、缅泰战争特点浅析[J]. 临沧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9(04): 25-28.
吕振刚. 朝贡体系、曼荼罗体系与殖民体系的碰撞——以1909年前暹罗曼谷王朝为中心的研究[J].东南亚研究,2017(05):21-35+153-154.
黄素芳. 从兰纳王国到泰国北部府——泰北与曼谷王朝的历史关系及内政部对泰北的改革[J].东南亚,2004(01):59-63.
崔宓. 古代东南亚国家向中国朝贡原因探析[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01):73-78+109-110.
匡云峰,刘若男.美国的朝贡体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3(04):36-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