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材料和博物馆人类学硕士
视觉、材料和博物馆人类学
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
学院特色
牛津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因其对人类学理论的贡献、对长期民族志实地考察的承诺以及与皮特河博物馆的密切合作而闻名。
学院拥有40多名教职员工、100多名博士生、8个硕士课程和2个本科课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学术教学和研究中心之一。
在2021年QS世界大学人类学排名中,牛津大学仅次于剑桥大学,排名第二。
入学要求
今天介绍的专业是牛津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下的视觉、材料和博物馆人类学硕士。
学历要求:无需专业背景,一等荣誉或更高2:1学士学位。
语言要求:IELTS总分7.5,各单项不低于7.0;TOEFL总分110,听力22、阅读24、写作24、口语25。
GMAT/GRE: 没有
已发表论文:无
相关链接
>专业链接:
>部门链接:
>语言课程信息:
数据解释
数据显示
• 总体录取率=录取总人数/申请人数总人数
• 中国学生成功率=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申请的中国学生人数
• 中国学生申请比例=中国学生申请人数/申请人数
• 中国学生录取比例=录取中国学生人数/录取总人数
总体数据
视觉、材料与博物馆人类学专业近五年的申请人数自2018年起呈现明显增长,而整体录取人数变化不大,呈现先减后增的弧线趋势。可以想象,随着申请人数的增加,录取难度也会随之增加。
虽然该专业对于申请者的专业背景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总体的申请者专业背景列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申请者来自与专业十分吻合的学科,如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
根据申请人学历结构表,本科以上学历的申请人占申请人总数的78%,高等学历的申请人不足30%。
中国学生数据
该专业的中国学生申请人数在增加,但录取人数明显偏低,基本在0到5人之间。
该专业整体录取率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滑,2020年的录取率接近2016年的一半;且中国学生的成功率波动非常明显,主要受到申请人数增加的影响,因此很难预测趋势,但可以推断中国学生获得录取的难度会更大。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学生的申请比例和录取比例,总体来看,两个数据都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但录取比例一直为零,说明该专业中国学生的录取情况不容乐观,申请者在申请过程中,仍需加强与专业相匹配的个人能力和经验积累。
中国学生学校背景
注:本表中国学生人数均为中国学校背景的学生,不包括外国学校背景的中国学生。
从高校中国学生背景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该专业的中国申请者90%都是211/985背景,结合录取情况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如果非211/985高校的学生报考该专业,被录取的可能性就更加有限了。
申请建议
1. 课程内容:
该课程由讲座、课堂和辅导课组成,之后是个人学习和暑期论文写作。除了专门为 VMMA 课程授课外,新城还可以参加社会人类学讲座,将学生的工作与该学科的更广泛趋势联系起来。
2.申请材料:
申请技巧
•论文写作:一份能够高度证明申请人的学术背景,工作经历,专业知识与所申请专业高度匹配的文书,是获得OFFER的核心材料之一!
• 语言提升:提前准备语言考试非常重要,如果还未达到要求,需要提前考虑是否要报读语言班或选择语言培训班,争取达到目标分数。
•背景提升:适合想要提升所申请专业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的申请人,以及考虑转专业或者跨专业申请,想提前了解所申请专业知识的申请人。
•申请规划:如果你对自己目前的情况不太清楚,想具体了解自己是否具备申请该专业的优势以及如何提升个人申请竞争力,可以随时咨询百度学人客服,获得更加深入的专业分析。
关注【百度学人】公众号,获取第一手留学资讯~~
中部某省两所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变迁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前途
如今,两校毕业生从政的人数越来越少,他们要么选择当老师,要么进广告公司做文案、设计师,最差也只是在大大小小的网站当编辑。
辉煌属于过去,但希望还在前方。这个时代,不再是保就业的时代,更不是走仕途的时代。在这个软文、广告满天飞的时代,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依然前途无量。
现在有九个专业,最好简化为三个
如果不看本科专业目录,我们可能没有发现新闻传播学门类下有这么多专业,不仅有新闻传播学,还有广播电视、广告、编辑出版、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媒体、国际新闻传播等。
更让外行人困惑的是,这些专业看上去区别不大。比如在很多人眼里,新闻学和传播学可能区别不大。其实,作为一个专业,它们都是相互独立的,培养目标和侧重点都很不一样。
新闻学无疑是涵盖面最广的专业,本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新闻实践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新闻业的现状和动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具有从事经济新闻采访、撰写、编辑和评论等工作的专业能力;掌握媒介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媒介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具备从事媒介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能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从事编辑工作和大众传播媒介管理工作,也可以进入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关系策划工作。
传播学显得更加宏观,该专业主要培养熟悉我国媒介市场运作,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具有较强的研究分析能力,能在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媒介市场研究、传播效果分析、受众调查、信息管理与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通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从事广播电视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广播电视、大众传播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能从事和胜任广播电视行业以及其他新闻部门的采编、播音、录制、评论、主持、策划等各项工作。
这三个专业相互包含又相互竞争,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可能会互相说对方专业的坏话,让用人单位难以抉择,最终还是要看个人的表现。
我认为,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没落已经无法扭转,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等与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能够合并成一个,叫新闻传播学,或许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毕业生的就业,也不会影响相关院系的招生和教师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
可以保留广告学,将编辑出版相关专业整合为一个编辑出版专业,这样新闻出版类就只包括新闻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了,更加包容、全面,毕业生未来就业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已经没落,它们的未来在哪儿?
你有多久没看过报纸了?你有多久没通过传统电视频道看新闻和电视剧了?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但我一年会无数次拿起报纸,但大多时候我会把它们当作便笺本,或者收起来卖掉。至于电视,我经常看,但都是通过各种盒子和手机上的新闻节目看的。
这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想想你自己,你会跑几公里去找报摊,只为买一份某本周末杂志。你会每天等着电视台更新电视剧,为了追剧,你不得不看那些你不喜欢的广告。
那个年代大概是新闻传播学的黄金时代,各地纸媒爆炸式增长,不但有晚报,还要有都市报,都市报不行,还要有经济报,有了经济报还要有周刊……电视也同样繁荣,县级电视台如果没有第二频道,都不好意思叫电视台了。
然而互联网技术发展得太快,智能手机普及速度让人惊讶,不知不觉大街小巷已经布满了大屏智能手机,但人们只有两只眼睛一个脑袋,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传统媒体。
在此情况下,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空前复杂:有关系的自然可以进正规媒体;没关系但有能力的,选择范围就大了,高端广告岗位年薪诱人,时尚杂志编辑记者也是可以的;而大部分人,就只能在各种不知名的机构里摸爬滚打,房地产好的时候涌向房地产,房地产不好的时候又奔向互联网、新媒体。无论如何,毕业后想当“新闻民工”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想要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发展,就得靠在校期间坚持不懈的努力。
新闻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职业,很多不是新闻专业的人,却在这个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更多优秀的人都是新闻专业的出身,比如大名鼎鼎的胡舒立女士,还有火了20年的财经作家吴晓波,还有他的同学秦朔等等。当然,这些都是互联网新媒体上常见的名人,现实社会中的新闻大佬不计其数,还有比他们影响力和个人实力更高的名人。
这些名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难得的机遇和运气。比如吴晓波,他在复旦大学读新闻专业,大学期间疯狂读书,虽然主要读文史哲,但对当时流行的经济学、管理学书籍也并不放过。在被拒考研究生后,吴晓波去拜访新华社浙江分社的一位校友,被问到“你真的看懂财务报表吗?知道什么是GDP、CPI吗?”他告诉这位校友,自己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熟悉经济学和商业运作的基本概念。随后,在经受了几个问题的考验后,这位老校友决定帮他争取到新华社的工作机会。他本人对这件事念念不忘,认为读书改变了命运,这件事发生在了他身上。
胡舒立和秦朔也有精彩的个人经历,有兴趣可以去百度一下。作为后来者,没必要去模仿他们的经历,但好学、爱读书这个共同点,大概是后来者必须学习的。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如果没有这个爱好,在新闻、广告、传播行业很难生存,因为这些行业需要引起关注,求新求变是正常的事情。作为普通人,所谓的创新,都是积累的结果,最好的积累就是读书。
学习的最佳时间是在学校的时候。如果你在专门的学习时间不看书,那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