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建涛
责任编辑|石博
回忆起自己与核科学的缘分,吴倩香说,这是十年前的一次“偶然”。2014年,15岁的侗族“拉米”女孩吴倩香从化学老师那里了解到一项名为“魅力之光”的核科学竞赛。1公斤铀235裂变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深深触动了她的心,吴倩香决定报名参加比赛。经过一个月“早上5点到下午1点”的自学,她最终凭借核科学竞赛的优异成绩,获得了“魅力之光”夏令营的宝贵名额。
这是她第一次跨越苗岭,来到祖国东部的黄海之滨。当看到烟囱状的核电站排气设备时,吴倩香疑惑道:“核电不是清洁能源吗?核电站为什么要有烟囱?”
高中生郑若涵,在改变他一生的“魅力之光”夏令营之旅中,首次走出课本,走进真实的核能世界。2013年,作为首届“魅力之光”杯核科学夏令营营员,他走进被誉为“国之荣耀”的秦山核电基地,与院士们面对面交流。“这一切,对于我一个高二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酷了!”
时隔多年,吴谦祥已在霞浦核电站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核电工作者,郑若涵则是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的博士生。当初引领他们走进核世界的那盏明灯,始终照亮着他们实现核电梦想的道路,也照亮了《魅力之光》十二年的科普之路。
▲十年追光,吴谦香从贵州山村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核电工人。
2024年4月11日,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暨弘扬科学家精神院士专家讲座活动启动,活动主题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弘扬‘科技报国’传统”。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两弹一星”精神始终激励着包括核工业工作者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新时代中国人和青年人奋勇前行。
▲2024年4月11日,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暨弘扬科学家精神院士专家讲座活动启动。
启动仪式上,中国核学会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核能照亮梦想 携手共创辉煌——“魅力之光”核能科普活动十二周年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份《白皮书》得到了南方周末的支持:南方周末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深入中核集团,与项目组成员一起梳理项目进展,采访相关方,总结项目意义,并采访记录了众多被它照亮的年轻人和在其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核能人的故事。
从院士专家、核电从业者到中学生、媒体民众,《魅力之光》连接了越来越多元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核科普活动中,共同持续照亮“核与科普”的未来之光。
▲4月11日,《核能照亮梦想 携手共创辉煌——“魅力之光”核能科普活动十二周年白皮书》发布。
光的透射
提到核电,有人因核电给生活带来的好处而赞叹不已,也有人因核辐射泄漏而畏惧核电。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无疑让更多人对“核电”二字心生畏惧。核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国内出现“抢盐潮”,“核恐”情绪发酵蔓延。但与此同时,仍有一批人选择拨开未知的迷雾,主动了解、亲近核电。
那一年,读小学三年级的孟瑞燕也关注到了铺天盖地的福岛新闻,并第一次听说了“核”这个词。当时,她只有一个感觉——核能好可怕。但随着深入搜索,她发现“当时查到了很多错误的信息,都是捏造的”。
正如孟瑞燕所观察到的,大量涉及“核”的谣言在舆论场中流传,不仅引发民众恐慌,也扰乱了经济社会秩序。2011年之前,中国核能即将进入安全高效良性发展的新阶段,但当核电的春天到来时,舆论却突然降到冰点。“业内人士知道这不会像切尔诺贝利那样造成大影响,也清楚核安全应对措施,但现场情况给民众的震撼很大,质疑、恐慌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核电集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罗鲁宏回忆道。
因为怕不知道,核科普迫在眉睫。为了普及核知识,向民众传递核的魅力,作为中国核工业龙头企业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核学会开始联合筹备“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希望用科学理性的光芒照亮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种下科普的种子,打开核科普的大门,让更多人与核能结缘。”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徐佳这样解释“魅力之光”活动的初衷。活动以中学生为科普对象,围绕“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设计科普知识和活动体验,通过展示核能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核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吸引有同样爱好的人对核能事业进行探索和追求。
2013年,以全国中学生核科普知识大赛为载体,举办首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并邀请一等奖获得者参加夏令营,前往秦山核电站开启核科普探索体验之旅。“我们希望‘魅力之光’项目真的能像一束光一样,引导对核科普感兴趣的青少年。”罗鲁红说。
其实,如果不是“光为枢纽”,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都很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核电的奥秘。虽然从小就是秦山核电站的“邻居”,但陈嘉伟和邹新宇揭开核电站面纱的机会却如此近却又如此遥远。直到参加“魅力之光”核科普夏令营,他们才有机会参观核电站,感受核电的魅力。夏令营回来后,陈嘉伟“以核电为梦想”,报考了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核能人才班。就读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的邹新宇,以不同身份参加“魅力之光”活动三年后,坚定地走上了核电事业之路。
▲“魅力之光”杯核科学夏令营中,营员们参观核电站。
步行可及的距离遥不可及,深山老林与沿海核电站的距离,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奢侈”。河南省滑县枣村乡第一初级中学高级教师张社辉已连续9年带学生参加比赛。他说:“如果不是参加‘魅力之光’,我的学生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参观海南核电站。”
自2013年以来,这束光的确照亮了无数年轻人的梦想,让他们离核能事业更近了一步。中国核学会党委**、理事长王守军介绍,“从2013年到2024年,‘魅力之光’通过每年坚持在全国开展核科普知识竞赛、院士专家报告、核科普夏令营、核科普讲解大赛、核科普短视频大赛等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全国领先的核科普品牌,为消除公众对核能的误解、营造核能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白皮书统计,参加核知识竞赛的青少年覆盖了全国2840所中学;带领大批营员参观了中核集团旗下所有核电站;累计参与人数超过500万人次。
今天,这道光芒依然闪耀,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同行者而愈发明亮。
▲4月11日,科学家、媒体、中小学生等各方人士参加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启动仪式。
核的魅力
回顾“魅光”十余年充满挑战的发展与创新,罗鲁宏感到自豪的是一个“连接”二字。
“我们是用连接、共享的理念来做科普,只要你愿意为核科普推波助澜、照出一点光亮,我们都愿意连接、分享。”罗鲁宏认为,用核电的真正魅力去影响人、引导人、培养人,是核科普最好的方式之一。
多年来,《魅力之光》不仅持续邀请核科学领域的院士与青少年交流,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和社会责任,打造核电从业者、航天专家、医学专家等核应用领域专业团队,告诉青少年核能在生活方方面面的价值,还跨界邀请微博科普名人、影视明星、媒体代表等,分享亲身感悟,诠释科学精神,让科普内容更接地气、形式更生动有趣、触达更深更广。
在今年“魅力之光”弘扬科学家精神院士专家讲座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国安分享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其桢也在“魅力之光”舞台上分享了自己70年与“核”打交道的故事。无数学子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感受到了“两弹一星”精神,也看到了中国核工业的缩影。
▲4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万在启动仪式上分享中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其真在“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上分享核知识。
吴倩香也深受鼓舞。在第三届“魅力之光”核能科普活动颁奖典礼上,时任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的李关兴院士亲自给吴倩香谆谆嘱咐:“坚持住,你很棒!再接再厉,未来就靠你了!”她牢记这句话,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核电之路,哪怕是跨学科。
每一位参加过“魅力之光”的同学都在核电站真切感受到了核电的魅力,在与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嘉宾交流分享后,在步入核世界的迷茫中或多或少被光照亮了。
郑若涵还记得,2013年夏令营期间参观杭州低碳科技馆时,她第一次了解到“低碳”这个概念,觉得很先进。“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新型核电技术,有望实现能源利用的革命性变化,为我国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新生产力。”
很多跟随“魅力之光”参观核电站的小朋友,向全球首台华龙一号反应堆首位女运行员曹玉华询问“核事故”“核安全”等问题,她一一耐心解答,很高兴能让更多有志进入核电行业的“生力军”了解到核电的魅力。邹新宇也深受启发,2023年在“魅力之光”活动上遇到曹玉华后,她的核电梦想就具体化了——成为一名运行员。
“你觉得女生为什么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好,给你们看看。”这不仅激励了邹新宇凭借自身努力通过了核电站运行岗位的严格选拔,也激励了核电女高级操作员彭静、蛟龙号首位女深潜科学家唐丽梅、我国首位横渡北冰洋的女船员白祥根……在“科学家精神与女性力量”主题对话会的“魅力之光”上,她们又一次用自己的经历和精神激励了无数女科技工作者和全体女性。
▲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启动仪式上,数名女科学家就“科学精神与女性力量”展开主题对话。
《魅力之光》不仅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连接,也实现了科普资源的多元化共享。从知识竞赛、讲解比赛,到乡村振兴、“双碳”目标,赋能更广泛的国家战略;从专家院士、中学生到公众、博主、媒体,吸纳更加多元的跨界力量;从核能产业到全产业链科普教育,探索系统性的横纵协同……如今,《魅力之光》已真正成长为全行业、全系统共享的核科普品牌活动,构建了更加丰富、更具包容性和延展性的科普生态。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魅力之光”为年轻一代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梦想与未来的启迪。这种真挚的感动或许就是罗鲁宏所说的“连接的力量”。
从一到无穷
中国核工业近70年的发展历程,是从无到有、从强到大的历程,也是从一到无穷的爆发。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核电产业链。
如今,随着中国核工业走在前列,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认识到核科普的重要性,特别是年轻一代,很多核电工作者都希望核电发展好,希望核电被公众了解。
作为核能知识的普及者,秦山核电陶启伟一直在解答公众的疑问:核电站会不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核电站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吗?核电站会对周边的水体、土壤造成影响吗?核电站工作人员受核辐射影响严重吗?
早些年,核电普及就像管理反应堆一样严肃、僵化,在陶启伟看来,有些“原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核电普及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2011年以后的两三年里,这样的变化尤为明显。
“以前我们的核科普一直是‘走出去’,而通过‘走进核电’,我们也把公众‘请’进来。当那些学生亲眼看到核电站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兴奋和震撼。”陶启伟所说的“走进核电”,正是此次“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的雏形。
多年来,《魅力之光》不断创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升级。
罗鲁红介绍,活动参与主体已从核电行业逐步拓展到医疗行业、大专院校、科协、政府部门等,让活动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为打破核能科普传统圈子,项目组邀请《三体》作者刘慈欣、电视剧《答应你千盏灯》主演郑业成、人气老师李永乐等跨界明星参与活动直播和论坛,还为各核电站设计了具有当地生态特色的动物IP形象,拉近普通人与“核”的距离。为培养更多专业核科普人才,推出“核科普讲解大赛”。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委**、董事长陆铁忠认为,魅力之光在十多年的发展创新中,走出了一条核科普新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青少年的知识、感受、意愿、行动设计各类活动;二是广泛对接科普资源,加强与能源管理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相关方的合作互动;三是提升核科普供给质量,通过开发公益短片、科研项目、专题报道、儿童绘本、文创产品等,开发新的科普产品。
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中核集团正日益致力于将“魅力之光”打造成科普平台,与更多利益相关方构建核科普“生态圈”。核科普的力量如同核原理一样,从一而无穷,吸引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公众参与其中。中国原子能机构副局长刘静表示,“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核科普品牌,为营造核能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即使年逾八十,叶琪珍仍抽出时间成为“魅力之光”全国核科普活动的“常客”,或以嘉宾身份出席,或为小朋友讲课。WANO高级工程师郑宗禹已三次参加“魅力之光”活动。她也希望通过科普讲座,吸引更多人了解核工业、投身核工业。
▲“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照亮新一代的未来。
随着“迷人之光”的发展,核能科普逐渐从陶其伟等人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多向奔涌”,并迸发出更多新的可能性。核科普唯有结合当代问题,从科普活动升级为社会价值创造工程,关注城乡知识差距、关注女性科学家发展、关注科普人才培养……这是中国核电对12岁“迷人之光”未来的期待。
作为中国核事业的资深见证者之一,叶琪珍表示,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能够支持“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共同推动核科普事业繁荣发展、核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新生代成员吴倩香说:“‘魅力之光’让我有机会走出大山,看外面的世界,见证了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满怀激情的追梦人。”她希望更多的人像她一样,因为“魅力之光”了解核电的魅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之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为中国核电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核能未来前景更加光明。无论是核电工作者,还是关注核电的广大公众,都是推动中国核电事业发展、让核电更具吸引力的重要力量。
核工业迷人的光芒在观看的目光中流淌,从一缕光亮到一束光柱,汇聚成如银河般灿烂的未来。
▲2024“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启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核能照亮梦想 携手共创辉煌——“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十二周年白皮书》。
(专题)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技术与艺术、网络与媒体、文与理的完美结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针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给新闻传播行业乃至全社会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顺应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和移动互联网媒体融合趋势而开设的新闻传播专业新兴专业,该专业是在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部于2012年开始组织该专业的申报工作,2013年首次批准招生28所高校,2014年批准招生20所高校,2015年批准招生29所高校。该专业招收文、理科生,毕业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学位:文学学士
科目要求:中文
能力要求:快速写作、沟通能力
职业能力:社交、艺术
该专业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网络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结合、文理结合的专业。
主修课:
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新媒体写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营销、国际传播等。
更好的大学:
暨南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
考研辅导:
1.移动新媒体技术方向
2.新媒体产业方向
3.网络新媒体技术方向
职业规划:
该专业就业机会广泛:
网站编辑
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公司从事写作、宣传
电视台、报社从事新闻采编、文字编辑等工作。
具体的:
1、可以进入数字通信、移动通信领域从事产品服务策划、开发、推广及运营等工作。
2、可进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电子商务网络公司等从事产品研发、信息编辑、推广运营等工作。
3.可进入企业从事媒体策划、网站设计、信息服务、管理宣传等工作。
4、可用于媒体效应调查、互联网管理分析等。
就业情况及建议:
这个专业开学时间不长,就业机会比较广,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但是选择复合型专业的时候,建议你也要有自己的特长。比如这个专业就是文理结合的,文科生可以多学新闻编辑,理科生可以多学网络软件等技术,这样就业更有竞争力。
由优势成功大学入学考试辅导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