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班就七个女生,你们以后有什么打算?”2003年,转入采煤专业的胡英满是迷茫。她对采煤的印象就是那些头上带着安全帽、皮肤白如煤炭的“傻黑”。面对老师的提问,胡英想,还是先好好学习,再考虑未来吧。
17年后,2020年,当她教的班级里出现两个女孩时,胡英问了她们同一个问题:“你们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十七年前,胡英并不知道老师这句话的含义,十七年后,她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这段成长。
2007年,在王家寨煤矿通风区,刚刚毕业的胡英正坐在操作台前检查煤炭的质量。冰冷的机器、严谨的数字表明,作为当时西南三省最大的煤矿,王家寨煤矿的所有生产环节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王矿总工程师杨开贵带我们去矿井,发现一名工人不按规程操作,杨工程师勃然大怒,把工人骂了一顿。”平时温和的杨工程师面对不按规定操作的工人,表现出的愤怒让胡英感到不解。直到和父亲交谈,她才明白,矿井里一切操作都必须严谨,这是对生命安全的负责。
知识的匮乏、对采煤理论的缺乏,让胡英意识到,学习采煤,不一定要成为一名“矿工”,只要能为采煤事业做点事,学这个专业就值得。从此,要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人的想法在她心里扎根了。
在王矿工作三年后,胡英考上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系的一名教师。身份的突然转变,让这位新教师既兴奋又担忧。“当时学院请了一位老工程师来给学生上课,我也带着笔记本来到教室当‘学生’,在笔记本上一页一页地写,一节一节地听,为‘第一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怀着上“第一堂课”时的决心和憧憬,胡英与讲台并肩作战13年。
一个人影响着另一个人,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去年夏天,胡英到阿能煤矿考察,为了和技术人员深入交流,阿能煤矿安排了一次座谈会。一坐下来,胡英就开心地笑了:“面前的七名技术骨干,有五名都是我以前的学生,看来我这个老师的作用很有意义。”
2022年1月,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六盘水市立足新型工业化,以能源、能源化工产业为核心,推动智能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市技能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开设了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专业群,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作为专业群负责人,胡英深感责任重大。
2021年,胡英带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贵州省第一名,但在全国赛中无缘前三名。2023年,胡英再次以贵州省第一名的成绩走上赛场,立下“保持第二名、力争第一”的军令状。
“晨跑锻炼体力、反复训练实践技能、连续数月备赛,对孩子和老师都是极大的考验。”8月30日,2023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项目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落下帷幕。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的51支参赛队伍、204名选手齐聚重庆,同台竞技。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在指导老师李玉月、胡英的带领下,由郑长熙、董继磊、侯建军、杨长新组成的贵州队荣获全国二等奖。
“比赛中,孩子们要背着30多公斤的救援器材进行实战演练,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整齐的高马尾、笔挺的职业装、灿烂的笑容……很难想象,她刚刚在贵阳做完腰椎间盘突出症理疗后回到学校。交谈中,胡英不时提到煤矿工人的精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20年后的今天,胡英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曾经的难题——在煤矿工人这个职业里,女性也有不一样的可能。
如果说月下弹琴、花前吟诗是幸福,那么在风雨中奋战、在困境中奋起又是另一种幸福?“看到一张张笑脸因为学到的知识而绽放,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意义。”这是胡英内心的话,也是她在教学征程上一直践行的。
贵州日报天眼讯记者 陆媛
项秋月编辑
刘定辉二审
孙勤第三次审判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百年学府,培养商业精英的摇篮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商学院(浙江商学院)是由浙江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入选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1911年3月,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在杭州马市街黄翠园巷创办,由绅士郑在昌出资创办,预科二年,本科三年,郑在昌任校长。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912年8月,改称浙江公立中等商业学堂,校址仍为杭州市马市街道黄翠园巷。
1913年冬,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级商业学堂,校训为“诚毅勤朴”,学制改为预科一年,本科三年。
1914年3月,学校迁至杭州科举馆前平安桥(原为浙江二师范学校一部分,现杭州高级中学址)。
1923年8月,改称浙江省立商业学校,取消预科,实行五年制、学分制。
1926年春,更名为浙江省立商业职业学校。
1927年7月,学校与省立第一中学交换校舍,迁至志大方博第一中学旧址(今浙江省第二医学院旧址),并开始招收女生。
1928年秋,改名为浙江省立高级商业学校,迁至蒲昌巷旧钱塘道尹处,学制改为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
1929年5月17日,与省立第一、二中学高中部合并,成立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业),蒋梦麟任校长。
1933年8月,改名为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商业)。
1937年7月,迁至金华所源;同年12月,迁至丽水碧湖镇。
浙江省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1942年5月,迁至青田县南田镇。
1942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决定将商科从联高学校中分离出来,成立浙江省立高等商业职业学校,张之珍任校长。
1942年9月迁回溧水县碧湖镇。
1946年1月,学校迁回杭州,暂租银洞桥丝业会馆过渡;同年10月,迁回平安桥头嘉尚学校原址。
1951年夏,学校迁至西湖畔月芬金沙港原杭州市立中学校址。
1953年3月26日,更名为杭州商业学校,划归商业部领导管理。
1953年秋,金华吴江商业职业学校和永康徐氏职业学校商业专业学生并入学校。
1970年秋,划归杭州市革命委员会领导和管理,更名为杭州师范学校。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973年8月7日,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浙江省政治工作委员会恢复杭州商业学校,定名为浙江商业学校,由浙江省商业厅领导和管理。
1978年12月,商业部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商定,将浙江商业学校划归商业部直接领导,成立杭州商业专科学校。同年11月,商业部部长姚依林视察学校,同意筹建杭州商业专科学校,并对学院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经费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报国务院批准。
1980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
1980年7月12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93号文件(浙政发[1980])批准,浙江商业学校恢复成立,与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合并(两块牌子,一支队伍)。新成立的浙江商业学校为中等职业学校,由浙江省商业厅领导和管理。新成立的浙江商业学校为中等职业学校,由浙江省商业厅领导和管理,在校规模800人,设有商业机械、商业财务会计、商业计划统计、商业价格、商业经营管理5个专业。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982年,浙江商学院恢复招收中专生。
1983年,浙江电大商业干部学校成立,开始招收电大学生。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浙江省教育领导和管理体制、加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62号文件精神,省商业厅党委于1985年3月决定(浙商教[1985]32号),将浙江商业学校从浙江商业干部学校中分离出来,与杭州市商业技工学校合并。
1986年7月,浙江商业学校、杭州商业技工学校、省商业学校分设,校址设在德胜路,浙江省商业学校仍驻教工路,1995年12月,成立商务系直属浙江电大分校。
1998年2月,经省教委、省计划经济委、省劳动厅批准,浙江商业学校、杭州商业技工学校、浙江商业干部学校、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商业系分校合并。同年,学校根据省人民政府高教园区建设项目的总体部署,按照“高起点录取、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全面启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
199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浙府函[1999]294号)同意设立浙江商学院等20所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期间,学校定名为浙江商学院(设立)。设立期间,学校短期全日制在校生3800人,长期在校生5000人。设立期限为两年。
2000年1月,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预备)正式挂牌成立,省商业集团、省教委、省计经委领导出席成立仪式。同月,全体教职工冒着严寒,在滨江高教园区举行新校舍开工奠基仪式。10月,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预备)新校址开工典礼在滨江高教园区隆重举行。
2001年9月,新滨江校区投入使用,分为滨江校区和德胜路校区。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正式设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批复》(浙政函[2002]17号)文件下发,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68人,教职工397人,其中专任教师177人。设有经济贸易系、会计系、制冷与信息系、烹饪与酒店管理系、艺术设计系、基础教学部、体育部等5系2部,共设11个专业。
2019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第四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C类)。 [1]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