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的一个下雨天,我撑着雨伞走在街上,突然听到Apple Watch 上的快速振动,提醒我有来电。我看了一眼手表,经过大约三秒钟的心理斗争,我决定从裤子口袋里掏出手机。
Apple Watch 是一款解放手机的设备吗?
这是我在评测初代Apple Watch 时提出的建议。
八年来,我得出了一个坚定的结论。 Apple Watch 不仅仅是手腕上的iPhone;它还可以告诉您时间、查看天气、接收微信通知以及分享手机功能。锻炼或上厕所时打电话。它的输入能力有限,使其在社交属性上更像是一个接收器。
然而,当他看到发布会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动作时,他的眼睛一亮。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无论在哪里旅行、工作和生活,都戴着新款Apple Watch Series 9。让我惊讶的是,这款与其前身没有什么不同的手表给我带来的改变和上一代一样多。
Apple Watch Series 9 新色Pink 和Ultra 2,均搭载全新S9 芯片
单手回微信是「双指互点两下」的杀手级功能
两指双击是今年Apple Watch Series 9/Ultra 2 的独特功能。您可以在空中使用手势与屏幕进行交互。
执行此手势会导致手腕血流发生微小变化。苹果将加速计、陀螺仪和心率传感器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以识别这些微小的运动。
watchOS 10.1 beta 版本首先使用了此功能,因此可能与10 月份的正式版本略有不同。
两指双击仅在屏幕打开时有效。当您的两根手指点击时,您的手腕就会收到振动反馈。同时,屏幕顶部会出现一个手势图标,默认突出显示单击的控件。没有延迟,但如果手势幅度太小,则不容易激活成功。
经过一周的体验,我觉得最大的用处就是回复微信。
此前,在Apple Watch上使用微信时,通常是直接在通知中点击“回复”,然后选择一条预设消息。
如果预设的内容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有以下三种选择:
在小屏幕上使用全键盘。
用指尖练习书法。
或者等待几秒钟,进入微信应用程序以使用语音转文本转换器。
只要你用这三种方法之一,你就会乖乖地回到手机上。
原因很简单。表面上,Apple Watch 固定在一个手腕上,但你的另一只手通常不是空闲的。喝咖啡、撑伞、扶着地铁栏杆时无法操作。
到了Series 9,这个过程就完全改变了。手腕上收到微信震动通知,抬起手腕,轻击两指启用语音识别,听写,再次轻击两指发送消息,全部在1 中完成去。
你的右手将被解放,你再也不用担心你的手机了。
iOS 17 显着提升了语音识别准确率,使用几天后,中文识别非常可靠,还支持中英文混合输入。
整个交互过程在通知系统中完成,无需进入微信应用。但是,如果此人向您发送了一系列消息,您的Apple Watch 只能显示最近的消息,您必须返回手机才能了解上下文。
当您推着行李箱穿过机场时,您只需抬起手腕并偶尔动动手指和嘴巴即可与同事进行交流。当我在健身房跑步时把手机落在储物柜里并且家人打电话给我时,我不必急于翻包找到它。
Apple Watch Series 9 就像手腕上的屏幕,仅在您需要时提醒您,而您的手指和声音则充当遥控器。
微信和支付宝智能叠加,用户无需拿出手机,单手调出支付二维码。当打车应用到达上车地点时,用户可以直接用预设的手势进行回应,例如“我很快就到了,司机,请稍等”。
所以,双指互点两次是一个伟大的交互吗?
Apple 在watchOS 8 中引入了辅助触摸辅助功能,以帮助残障人士控制他们的Apple Watch。此功能在watchOS9 中被开发为带有快速操作的辅助触摸。自此,相互敲击、捏合等手势操作变得越来越完善。
如果不是这些少数人的技术探索,今年就不会出现“两指点击”。
以前,当我听到“无障碍”这个词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残疾人,觉得这与我无关。然而,虽然我们在生活中时常感到困惑,但我们也享受着“无障碍”的便利。
开车时不断查看手机导航来查看前方情况是不安全的。收听和接受导航信息是一种更加无障碍的操作。此外,当您走在街上时,语音比键盘输入更安全。
有一天我们都会变老,视力会退化,四肢会变得不方便,我们会成为所谓的少数群体,无障碍可能不再是残疾人的标签,而可能成为一种强加技术进步是的。简化并不是一个好处。
在我看来,两根手指互相敲击就像手指艺术一样,对于让数以千万计的用户享受无障碍的便利有着巨大的作用。
借助第二代超宽带技术芯片,手表在搜索手机时可以显示距离和方向
今年6 月的WWDC 结束后,我有机会与Apple Watch 软件技术主管Kevin Lynch 进行了交谈,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些关于新款Apple Watch 的建议,并向他询问了苹果的发展方向和原则。监测重复次数是多少?
凯文想了想,说他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我们如何才能更轻松地与他人联系?
八年后,在同一个雨天,当我感觉到手腕上同样的快速震动时,我突然想起了凯文的话,本能地抬起了指尖。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