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听到人们说,“我的生日是农历,不是阳历。”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它把农历和农历混淆了。正确答案是:“我的生日是农历,不是阳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将农历与农历混淆,误认为农历、农历都是正确的。相同的。我国目前使用的历法是阳历和农历,而不是农历。
那么,农历、阴历、阳历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阳历。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公历(又称阳历)。太阳历是基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太阳年(或“回归年”)。在公历中,大月有31 天,小月有30 天(二月有28 或29 天),使得一年和12 个月总共有365 或366 天。
农历是根据月球绕地球的旋转制定的。月亮又称“太阴”,所以农历也叫太阴历。农历的一个月称为“四郎月”,每月一号为新月(看不见月亮),十五号为旧月(满月)。 “Shinomon”是指月亮盈亏的平均周期,所谓“月盈亏缺”。农历月份以农历月份的长度29.5306天为基础,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以避免小数点。为了使每个月的第一天(农历的第一天)成为新月,主、小月亮的位置并不固定,必须通过严格的观察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经常出现连续两个月的大月亮和小月亮,而1990年的三月、四月为小月亮,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连续四个月也有例子。这是大卫星罕见的特例。
不难理解,农历年比阳历年大约少了11天,三年就少了一个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年中的时间和天气都会发生变化。例如,如果农历新年适逢寒冷的冬季,那么次年的春节将比原计划提前11天。春节出现在炎热的夏日。
然而,这从未发生过,因为中国历法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叫做“闰法”。每19年有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有383或384天,称为闰年。例如,2016年和2020年都是闰年。陆羽诗《蜗舍》中有“大雨坏麦,蚕晚闰年”的诗句。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闰月并兼顾农历和阳历的历法,称为“农历”,学名“阴历”。在我国,从夏朝开始使用农历,所以农历也称为太阴历。
那么添加一个闰月需要多长时间呢?如果你计算一下,每3 年添加1 个闰月,每5 年添加2 个闰月,每7 年添加3 个闰月.7 个闰月。每19 年增加一个月。 2019 年增加了7 个闰月,误差降至2 小时9 分钟多一点。阳历和农历基本同步。因此,农历采用在十九年加闰月的方法,或者说“闰十九”法,有效地调整了阳历年和农历,以及农历新年。农历的寿命很长。日历总是冬末春初。年平均长度与太阳年接近。农历的月份都有明显的月相特征,这样,农历就具有了阳历和农历的最佳特点。
农历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二十四节气以阳历为基础,新历的每个月都有两个固定的节气(前者称为“二十四节气”,后者称为“中纪”)。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并不固定,而且逐月变化,因此月底可能有初气,次月则无初气。一般来说,大约每两年就有一个死月,这正是您需要添加闰月的年份。因此,在农历中,没有能量的月份被指定为闰月。例如,2001年,农历4月29日是仲七之后的一个月,如果这个月没有仲七,则认为是闰月。从此,四月就被称为闰月。可以看到农历中的闰月完全是由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决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闰月在农历中的放置完全是人为的。历代闰月的安排也有所不同。秦朝以前,曾有过将闰月定在岁末,称为“十三月”的时期。汉初,闰月置于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汉武帝太中元年(公元前104年),定无中气之月为上月闰月,并在月名中加“闰”字。前一个月。这条规则至今仍在使用。天文部门的统计还显示,闰月的分布没有规律性。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