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复习备考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名字

2025-01-01

但若按照出现的时间来算

有一些“第一”还是得以公认的

比如说——

你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吗?

《说文解字》《尔雅》谁才是第一部字典呢?

这60个“第一”,值得收藏起来

考考自己,也考考别人

1.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3.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4.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5.第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志——《山海经》

6.第一部文言志怪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太平广记》

8.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9.第一部较系统的修辞书——《修辞学发凡》

10.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1.第一部推理小说——《包公案》

12.第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

13.第一部戏曲史——《宋元戏曲韵史》

14.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

15.第一部笑话集——《笑林》

16.第一语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17.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8.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19.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20.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1.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2.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23.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

24.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25.第一部词典——《尔雅》

26.第一部哲理散文总集——《吕氏春秋》

27.第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28.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

29.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30.第一部字书——《字通》

31.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尚书》

32.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33.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34.第一部综合农学专著——《农政全书》

35.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

36.第一部中医学书籍——《黄帝内经太索》

37.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

38.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39.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

40.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1.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42.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诗品》

43.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44.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5.第一部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46.第一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47.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48.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天演论》

49.第一部杂文集——《坟》

50.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

51.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52.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3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是:狂人日记

5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5.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

56.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57.第一位女诗人——蔡琰

58.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

59.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60.第一个女状元——傅善祥

来源: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倪杰(实*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成。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包括西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七世纪)五百年间诗歌,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表达了群众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著名诗篇。“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其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记叙周族兴起的传说和历史以及当时经济制度、生产状况的篇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常以章节的复叠加强表达效果;语言优美、准确,富于形象性。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直接铺叙陈述,“比”是比喻,“兴”是借物起兴,以引起下文。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一直继承着、发展着,这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方面。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春秋战国的《诗》,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典化有何奥妙?

《诗》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深刻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等,伴随着《诗》而产生的“歌诗”“诵诗”“赋诗”“引诗”和“诗学”活动在历史的进程中经久不衰。

《诗》的本质是文学作品,但它在接受与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历史意义,也就是由文学作品转向了经学,即是《诗》经典意义的生成,这个过程是历史的积淀和思想的融合。

随着周王朝之乱,流落民间,孔子生活的鲁国是春秋时期“诗礼”最盛行的国家,受到西周文化的熏陶,孔子成为了春秋末期对礼乐制度进行倡导的第一人。

春秋时代的赋诗言志以及当时和以后的著作引诗,也都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了研究,从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考察,真正开始研究和评论《诗三百篇》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人,“诗学”研究的开山之祖。从孔子开始,《诗》被自觉地进行阐释,并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教”时代。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春秋末期。众所周知,这一时期伴随着剧烈的社会转型,整个社会的结构、经济秩序处于动荡之中,西周以来的传统社会秩序和礼制体系发生崩溃。

在孔子看来“礼”的根本是“仁”,如何对“礼”进行恢复就需要通过《诗》,正如李泽厚所言,孔子对旧礼的改造,其根本理路是引礼归仁,以仁为本。

这种对“礼”的改造,让“礼”的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礼”不再是被制度化、仪式化的载体,而是成为了的合理秩序,强调的是的意义。

通过“引诗”礼的内涵由‘仪’向‘义’发生了转变,‘礼’越来越被化和化。对此陈来先生也说:“这并不是说礼完全变成了某种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原则,而是说,礼乐制度作为一般文化被有变化地保留下去的同时,礼的这些面向被极大发展了,这个时代要求把礼的精神、礼的要义揭示出来、提炼出来。”

“思无邪”是孔子说《诗》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孔子之前的“赋诗”“引诗”是为了合一己之意、用于外交,那么孔子也不例外,二者的区别在于孔子更看重《诗》在外交等活动中的意义,更强调《诗》的教化价值,其目的在于内在的人性修养,这也就是说相比春秋时期的贵族阶层,孔子更注重自己理论的阐释和实践。

春秋时期的知识阶层通过歌咏赋唱,以《诗》来展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观点。诸侯国在会盟燕享时通过礼仪揖让,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达到交际沟通的作用。而进入战国时期,知识阶层不再认可《诗》的价值,而是以追逐名利为人生目标。

战国时期《诗》的音乐性进一步削弱,而拥有包容性的《诗》文本意义,就开始发挥作用,其能够成为知识阶层传达思想的历史文献和引用载体。

战国诸子就是活跃在战国时期的知识阶层,他们的历史使命是改变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建立新的社会。这时,孟子出现在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视野,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又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对孔子的“诗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外传序》中对战国时期的儒家,就标举了子夏、孟子、荀子,这也是本文在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诗》经典化影响时选取此三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是《诗》,春秋知识阶层眼中的《诗》是“礼”,孔子认为《诗》是立身之本,而孟子则认为《诗》是“王道”。这是因为孟子是一位杰出的家,有着强烈的从政入世欲望,他一生奔走于诸侯之间,通过引《诗》说理、以《诗》证事,目的是达成自己的理想——“仁政”。

孟子引《诗》说理、以《诗》证事的阐释可见附录中表 3,由孟子对《诗》的阐释可以了解到孟子本人对《诗》持有的阐释立场主要是:“性善论”和“居仁由义”。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理论支柱,孟子全部的思想都是以“性”作为起点的,“性”是孟子所认为的属于人的精神,即仁、义、礼、智。

基于“性善论”体系下的孟子“诗教”,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自然也是看重“仁义”的,孟子希望这种“仁义”的“诗教”能够普及到君王和民众身上,最终达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基于“居仁由义”的阐释立场,孟子希望自己附加于《诗》的“仁义”之道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进行“道德”修养的美育,培育人们的人格。这种培育就是“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发生某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它一定有着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历史需要。前文探究了《诗》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化问题,亦即探究了春秋战国时期知识阶层对《诗》接受、传播与阐释的过程,这是一个群体性的社会活动。

一个群体性的社会活动,它就注定是有源头效应的,是对后世来说有跨时代意义的,其背后原因更值得我们剖释。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期,王夫之在其名著《读通鉴论·叙论四》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这一大变革时期自古以来贵族统治用的礼制被摒弃,“大一统”成为了大势所趋。要想达到“大一统”,各国统治者就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无非是为了争取广大的支持,谋求富国强兵,从而取得兼并的不断胜利。

西周时期,《诗》从属于“礼乐”,即我们所说的“诗乐合一”。春秋末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剧烈的社会转型,整个社会的结构、经济秩序处于动荡之中,西周以来的传统社会秩序和礼制体系发生崩溃。

“春秋时代一方面是礼乐传统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则盛极而衰发生了‘礼坏乐崩’的现象。当时的上层贵族有的已不甚熟悉那种日益繁缛的礼乐,有的则僭越而不遵守礼制。

无论是属于哪一种情况,礼乐对于他们都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意义而流于虚伪的形式。”春秋时期“诗乐分离”,《诗》服务于外交。“诗乐分离”使得《诗》摆脱了“乐”的束缚,故而自身的文学性开始展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多义性使得诸子“引诗”变得富有渲染力和感染力。

《诗》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典化的首要原因是属于时代的,时代的需要就要求人们需要一种统一的上层建筑,只有这样的统一的上层建筑出现,才能得到统治者的信任,进而成为时代的主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知识阶层著书立说的愿景,他们试图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人生态度等来为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提供出路。

这里所说统一文化、思想、价值观的需要,并不是说春秋战国时期有统一的文化、思想、价值观等,而是指诸家之学,并起争鸣,在经过一个相当的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而为了实现这个归于统一的愿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阶层就纷纷开始游说讲学。

春秋时期知识阶层“歌诗”“赋诗”等活动有成熟的礼乐文化背景,这是为了用这种“诗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后其他诸子的引诗论诗,使得《诗》变成了承担诸子思想的文本,或论证言说的工具,可以说诸子对《诗》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和价值观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墨、道、法家学派使《诗》在经典化的道路上既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又有创新阐释,服务现实社会的效用;既有权威认可也有局限探索,但毫无疑问他们都对《诗》的经典化意义形成提供了动力。

用户评论

话少情在

这太难了吧?好多古代经典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我也很好奇!我记得好像有提到过,但是忘记名字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然淺笑

可能是《詩經》吧?感觉应该不会错。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等量代换

小时候学*语文的时候好像老师说过。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想知道是什么时候编纂的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锁感觉

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真是很长!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弃我者亡

我记得《诗经》里有很多好诗,都很经典。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笑叹★尘世美

一定要查一下,看看是哪一位大师的作品。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稳妥

我觉得应该收藏一套相关的书籍好好读一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口酒肆

古代诗歌很有韵味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权诈

这个题目太有趣了! 让我想去了解一下我们的文化历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我之前看过一篇专门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文章,挺好看的。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恃无恐

应该去图书馆看看相关的书籍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漫长の人生

想知道这些诗歌里表达了什么主题?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要冷战i

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有吸引力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泡泡龙

真是让我对中国文化更加好奇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贝

我觉得学*历史和文化很重要,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街浪途

现在互联网上也有一些关于诗歌的资料吧?我们可以去看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