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自考知识

在“网传”包装之下的小米,到底用了什么营销秘诀?

头条共创 2024-08-12

前不久,一张疑似小米汽车电池组信息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随即“#小米汽车电池包参数曝光#”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广泛关注与讨论。然而小米官方却一直“犹抱琵琶”,不仅没有公布有关电池包的具体信息,连售价、外观图都没有放出。

网传小米汽车动力电池参数照片

结合小米此前给自己定下的目标“2024年小米汽车量产上市”来看,留给它的时间已然不多。米粉们只能在众多的“网传信息”中想象、猜测小米汽车的全貌。

网传小米MS11设计效果图

这种“揭秘式的饥饿营销”可谓是小米的典型风格。在小米手机的创业“神话”中,也不乏它的身影。十几年前,当小米手机尚在襁褓中时,就已经有各类好评流出。2011年9月5日,小米终于掀开神秘的面纱,拉开预定大幕,在34小时内,收到34万部小米手机的订单,令业界震惊。2011年年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米手机连续发售两次,均取得了3小时销售10万台的好成绩,自此一炮而红。

小米M1手机

小米手机如同苹果手机一样,都遵循着“产品公布——公开上市日期——消费等待——销售抢购——全线缺货”的饥饿营销模式,甚至连发布会现场都如此相似:巨幅投放显示屏,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主持的个人一个半小时的演讲……

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

当然,小米也有本土化的独创之处。小米系统的研发是其产品核心,高性价比是小米竞争的杀手锏。不得不说这一做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围绕着饥饿营销开展的策划活动是精心而又周密的。

揭秘式的饥饿营销策略,让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从神秘面纱被一点点地揭开那时候起,小米手机就悄无声息而又迅速地成为热门话题,成功地打造了中国本土运用饥饿营销的互联网手机品牌。

2011年9月5日,小米手机正式开放网络预订,两天内预定数量超30万台,市场立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小米网站却当即宣布停止预定并关闭了购买通道;2012年1月4日,小米手机于当日13点开始第二轮开放购买,但未到发售时刻,小米手机官网便出现无法访问或访问缓慢的情况。

这种预售的销售方式和限制性的销售渠道一时间让抢小米成为网络热词。经过不断发酵,小米风头无两,用户将购买到小米手机视为中彩般的运气。甚至有笑话说,一些偏远地区将持有小米手机等同于拿着苹果手机一样“有面子”。在这种强大心理暗示作用下,小米引发抢购浪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网友分享抢购小米手机的经历

其实,“神秘”这个字眼用来形容在当时还在襁褓中的小米手机再合适不过了,在其还没有问世时,各大社交网站的内部和供应商爆料就未曾停歇,一直到关键信息正式公开,宣传视频逐步能在网络上搜索到,这个过程引发了大量的猜测和话题讨论。

小米手机从研发到正式发售的这个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不断对其产品理念的各环节进行“透明化”宣传,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小米手机的性价比优势,对其手机的黑科技产生期待。而且小米坚持立足于网络销售渠道,寻找到了最能认同自己科技理念与性价比追求的早期用户,从而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小米揭开神秘面纱后,就一改初期的低调,高调出场,通过视频直播、微博互动、论坛跟帖的网络营销组合形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绝对优势,突出关键字进行全网热点宣传。在小米手机的发售之前,雷军每天微博的发布量仅仅有两三条,但在发布会前后,微博对小米手机进行高密度的宣传,在此期间雷军等人也会参与各类门户网站的访谈活动,进行信息轰炸式宣传。

小米团队在发布会的布置等细节问题上追求尽善尽美,雷军在发布会上演讲所用的PPT更是把控每个营销节点,不断制造话题,使小米手机在销售市场上的热度能够持续增长,在业内成为热点话题。

小米手机是一个典型的以小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为抓手,通过饥饿营销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成功案例。不知未来量产上市以后的小米汽车,是否也能缔造出新能源汽车的“神话”来。

随着小米汽车的设计资料被泄密流出、网传电池包参数曝光等等,大众对于这款汽车的期待值已然在潜意识中一再上升,有网友甚至表示“如果小米汽车售价1999,我能够全程看广告。”“要是这个价钱的话,出了问题我也会说全是我的问题,跟车没关系。”的确,在入局之初,小米就一直在扮演“价格屠夫”的角色。我们也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小米汽车也能够以超高的性价比,在已经严重内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一骑绝尘,成为大家购买智能电动车的首选。


推荐阅读


《新媒体营销案例教程》

新媒体营销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本书以案例为纲,通过案例来总结不同新媒体营销策略及其规律,引导读者在情境式环境中学到新媒体营销的方法论。

本书首先介绍新媒体营销的基本内涵、特征等,然后精选九种新媒体营销方法进行针对性解析,包括事件营销、饥饿营销、社群营销、知识营销、场景营销、病毒营销、公益营销、口碑营销、体育营销,从每种营销方法的内涵、特征与策略等进行分析,并列举经典案例,抽丝剥茧还原该案例成功之处。本书可为新媒体从业者与学习者提供理论与案例指导。


编 辑|林江龙一

一 审|周 娜

二 审|宣宝剑

三 审|张毓强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