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初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中国似乎并没有什么伟大的哲学家,不像西方大家可以说出一大堆的哲学家名字,如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人,以及中世纪以后的康德、伏尔泰、卢梭、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马克思等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即使不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也一定知道他们的名字。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谁能说出几个哲学家的名字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我们的古代文化中并没有“哲学家”这个词语。“哲学”这个词在汉字中最早出现是1874年,当时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而这个词被引进到中国是在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人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而后才渐渐通行起来。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冯友兰先生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就是属于为道的范畴。中国的哲学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哲学。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自发的东西,这就是《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中国思想里讲求“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公用说。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中国自古就不缺哲学家,只是他们没有被冠以“哲学家”的名号而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最为活跃的时期,有“百家争鸣”之称,也诞生了很多的思想家和学派。中国史学家司马谈将“百家”分为六大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而西汉的另一个史学家刘歆将“百家”分为十大家,其中六家与司马谈的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小说家、农家。不管是六大家或是十大家,都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和思想,尤其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自西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后,从此就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不可动摇的绝对地位。而后的很多思想家、哲学家都是在这几大家的基础上延伸或探究,如后世比较有名的朱熹、程颐、王阳明等思想家,都是在儒家的框架中探究和延伸。个中有其好处也有其弊端,好处是保持了中国思想的统一,极大的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大一统。而弊端也很明显,导致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中,思想极大的被束缚,也导致了中国在秦汉之后有建树的思想家的确不多,大都是儒家的学生和徒弟。
西方及印度的哲学是研究人与物及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的哲学是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热的关系,这也是中国社会即使那么尊崇儒家思想、尊崇孔子,也没有将孔子神化,他一直是个圣人的身份存在。中国先哲的思想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值得很好的去学习传扬。
六家思想于个人是个很好的修为,我个人虽然对百家思想参透不是很深,但不影响将它们作为自身的为人处事律己修身明理奋进的准则,以下是我对六家思想在个人日常行为的坚守:
道以修身——有隐士之风,保有一股仙气,不争不怒;
儒以为人——有文士之风,有思想有修为;
墨以处事——有侠士之风,乐于分享,乐于助人成长;
法以律己——用法的严明规范自己的行为;
名以辨是非——明白事理,诚信为人;
阴阳知时运——懂得付出,懂得抓住时机,努力奋进。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