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可能是让很多事业单位职工,尤其是教师又爱又恨的东西。晋升上之后可以提升工资,晋升不上去又干着急。
职称,过去一般是职务称呼,比如说正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等。后来,由于职称成为了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的一个标准,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地方实行了评聘分离。现在我们得到的证书,一般被称为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有这个证书,才可以被评上。
也有的地方是评聘结合。每年符合申报条件的人都可以申报,但是会根据当地的机关事业单位构成,评聘相应数量的职称人员。这种情况,为了确保准确率,往往会把关口提前,单位在申报的时候就提前进行了人员筛选。实行评聘结合的地区,严格禁止事业单位职工通过各种方式,申报更高一级的职称证书。
不过,按照我国职称管理的划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虽然分为高级(包括正高级和副高级)、中级、初级(又可以分为助理级和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级别分为一级到十三级。
正高级职称可以评聘为1~4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可以评聘为5~7级岗位;中级职称可以评聘为8~10级岗位;初级职称可以评聘为11~13级岗位。
一个职称级别对应多级岗位,那怎么确定岗位级别呢?
第一,专业技术岗位数量实行总量控制。编制管理机构会在一个地区的所有机关事业编制中确定一定比例的高级、中级和初级的岗位数量,一般来说三者之间的比例是1:3:6,但是特殊情况下会有一定的倾斜。比如说黑龙江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将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甚至比例分别按照20%~30%、40%、40%~30%的比例实行总量控制。也就形成一种中间高,两头低的数量控制。
第二,一个机构实行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控制。一个单位要按照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比如说一个只有五六个编制的小事业单位,只有一个10级的专业技术岗位,只要聘上以后,那么就没有什么再晋升的空间。
如果这个单位有一个10级岗位和一个8级岗位,8级岗位如果有人占用了,这个人退休或者调出以前,这个单位没有岗位空缺,也是无法晋升的。除非选择掉出这个单位去,其他有空专业技术岗位的单位。
第三,岗位晋升也是要评聘结合,并不是熬资历。多数情况下,单位在评聘岗位的时候,肯定是要选择最优秀的人员。比如说上面的这种情况,如果8级岗位人员犯了错误被开除或者要求降低级别,这样才有机会。
如果自己在十级岗位工作期间,受到了警告或者其他处分,这对于自己的晋升也是一个障碍。
所以一般来说,岗位并不是一级一级熬时间就可以升上去,有些时候情况受限于工作单位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是很复杂的。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