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名校光环在给你在找工作的时候,带来过什么方便?
- 2、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实施的学分制,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 3、大学选修课“上座率”奇低,选修课真的有必要开设吗?
名校光环在给你在找工作的时候,带来过什么方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工作中有以下便利:
1、企业多选择。名校毕业的话,是企业抢人,你在纠结去哪个公司好,而不是自己不断的投简历等消失,可能在学校还没毕业的时候,已经有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了。
2、同事关系能更融洽。因为你在他们眼中,已经能看到和感受到崇拜的色彩,多多少少不会为难,能避免很多职场禁忌。
3、你能相对要求高。对于像阿里、京东等大企业,如果你有配套的能力的话,你能按行业提高自己的要求,更能接近优秀的人群,得到更多机会,普通人学历就被刷下去了。
4、待遇普遍高。名校毕业的话,属于高材生,很多企业愿意高新聘请。
5、可以选择国企。很多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有了参考的资格,过了笔试的话,比一般人面试更有优势。
6、知识含量高,能考的上名校,必定拥有惊人的知识库。
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实施的学分制,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高等教育中学分制管理模式最早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19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新的人才需求,促使高校的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要为之适应。首先是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于1869年创导并推广“选修制”,大量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从而培养出新型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学生选修一些容易过关的课程凑数毕业的消极现象,于是一种用以衡量课程学习时间及脑劳动量的学分应运而生,这可谓学分制之雏形。之后,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至20世纪初已基本完成体系性的模式构建,各个国家或学校亦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或采用相应的学分制。由此可见,学分制的形成及产生,本身就是经济、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而且一直在不断完善,极非固定不变,这是实施学分制首先必须确立的认识。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初创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是借用西方的学年兼学分制;50年代到70年代则全面移植了前苏联的学年制,改革开放后重新推行学分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全面建立,基本上执行的仍是学年学分制。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最早试行学分制,可能是蔡元培先生任名誉所长的“北大音乐传习所”,实际执行的是1920年由德国留学回国的萧友梅先生。德国是最早产生选课制的国家,后来在美国发展和完善成学分制。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萧友梅和黄自先生将学分制全面地贯彻于音乐教学管理之中,从现存的1928-192*年的各科各课程及学分规定的文件看,即使以今天的要求而论,其科学与完整性仍不失其优秀的光彩。 学分制,说到底无非是一种体系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它是服务于既定的培养目标的。不同的人才需求(即培养目标)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模式为之服务,学年制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学分制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采用学年学分制,都是势所必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以此而论,作为教学管理模式本身,并无所谓高下优劣之分。 学年制与学分制各有特长。学年制强调专业对口,课程按计划决定的毕业分配目标设置,既完整又系统,教学次序及质量比较稳定,如果能分配到预定的工作岗位就能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当然,如果专业不对口就会造成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学分制的特点是通过选课制、目标管理、弹性学制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自立、自我塑造的学习环境,学校则要本着“厚基础、广实用、保技能、重素质”的原则,以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通过充分引导、充分支持、充分服务的管理方式,使学生首先成为社会的人,之后是职业的人,当然亦是高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仅是善于找到“饭碗”的就业者,更是能推动事业进步的创业者。
大学选修课“上座率”奇低,选修课真的有必要开设吗?
步入大学的我们会发现大学的课程和高中的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了大家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外,各个学院还会开设各种各样的选修课,这些选修课除了上课点个名字,真正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我觉得选修课真的有必要改一改了!
一、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初衷虽好,但是效果欠佳。高校开设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爱好的课程进行学习,通过这些“非强制性”的课程丰富在校生的大学生活。或许是因为选修课不会对学生有过高要求的缘故吧,很多学生在上选修课时便养成了溜号,翘课,这一切让选修课的授课老师们也十分的头疼和恼火,却又不知所措。
不得不说高校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毕竟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必修课。对于开放式学习的大学课堂来讲,选修课成了众多“问题”所在,最终导致了选修课的没落,对此老师也很无奈!
二、单纯为了让学生“刷”学分而凑数的选修课程意义不大。有些学生着实是希望通过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来开拓自己的视野,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打开一片新的天地。而对于学校中大部分学生却并非如此,很多学生上选修课单纯只是为了“刷”学分,如果学校没有要求在校生毕业前拿到多少选修课学分,恐怕这些学生根本就不会去上选修课。
当然,这也不单纯是学生的原因,毕竟有一些选修课就是单纯的提供给学生们刷学分用的,这类课程往往没有实际性的意义,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罢了,这已经成为了学校课程的一种“潜规则”。
所以,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选修课意义并不大。
三、应结合学校优势多开设些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如果高校能够根据自己所长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又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那就再好不过了。
既然能够通过高考走进大学,就说明这些高校生们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 学习能力 ,如果校方能够及时调研学生爱好,有针对性的开设选修课程,想必结果会好得多。
结语学生上大学不仅仅是学习专业性的知识的,很多时候也是要通过选修课程去见识一下 外面的世界 的,所以,在这里小编还是建议大家要有目的的选择选修课,掌握不一样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分而选一些自己不感兴趣又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