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在古代,“江”不是长江的专称,也可指淮水

小条 2024-10-24

0035f6dfdf91445996cf6a7bdaf72a2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385215&x-signature=dbvqcOmOtdu1tN%2FLoF%2F5aROXHro%3D 文/陈丽珠鲁庄

此前,人们普遍认为“江”是长江的专称,但文献记载的一些河流并不能算是长江。以下是一些示例:

《左传·哀公四年》:“夏朝时,楚人……图谋北方。他们送信给蔡,送到防城郊外的曾关。他们说:‘吴将溯河而上。又进‘郢,则逃命’。此间,攻梁、霍。

这里的河流曾经被俗称为长江。事实上,春秋时期吴楚两国的主战场始终是淮河流域。确实,吴人攻楚时,先航行到淮河,“淮瑞下船”,然后向西南移动到汉水沿岸。因此,这条河可能只是淮河,而不是长江。

《左传·哀公元年》:“春,朱子围蔡,报白驹……蔡男女立下大功,归还江、幽间疆土。”

这条河可能曾被解释为长江或古江州之地。两者都无法访问。长江距乳水很远,隔着淮河和大别山、桐柏山。楚国划定了蔡人的领土,然后撤军,说明领土是在距新开不远的最近才确定的,其面积可能比以前要小一些。于是,蔡国人感到了威胁,立即要求向吴国靠拢。因此,这条河很可能就是指淮河。

《史记·楚世家》:“当时,越国已灭吴国,无法到达江淮以北。楚国东侵,其疆域已达泗上。”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郭建已伐吴,遂率军北渡淮水,在徐州会齐、晋诸侯。周元王……命他为叔父。郭建前往淮南,利用淮河上的土地与楚国沟通,回到了鲁西以东数百里的吴侵之地。称为霸主。

过去,这两个“江淮”多指长江、淮河。越国打败了吴国,控制了吴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淮河以南的江淮东地区。他们无法控制的“江淮以北”,分别分给了宋、鲁、楚,但都在今淮河以北,即所谓的“四上地”。如果这样的话,“江淮北”只能指淮北,而江淮则指淮河。

关于上述情况的更多信息,请参考石泉博士的文章。石老师指出,淮河不仅叫易水、汉水、香水河等,还叫江、江汉、江湘等。我想再补充两个例子。一是“江淮”,《左传·哀公九年》中记载为“秋汉五城连江淮”。这里指的是淮河,而不是长江和淮河。

学者们曾认为这条河是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桥梁。例如,杜旋说:杜预所说的韩城邗沟,位于今扬州与仪征之间,是吴人渡越的地方。北连接沉阳湖、西北连接淮河的沟渠。这一说法影响很大,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进一步发展,认为韩城位于广陵城东南,其下是汉江上的寒明沟。杨伯军《春秋左传注》 效果如下,比较清楚。

韩城市的汉阴汗位于今扬州市以北,运河西岸。汉水始于今扬州南部的长江北岸,《水经注》吴时在汉水旁边挖了一条沟渠,以连接长江和淮河。终点是清江市淮河南岸。今天的运河就是古邗沟水。

虽然各种说法存在细微差别,但基本一致认为吴国挖了连接淮河和长江的汉沟,是为了让吴军北上。这种说法也被考古学家所接受。

我觉得说吴人渡过扬州城北的折阳湖,开辟了通往淮河的水道,这个说法并不好。

另有一条时间稍晚、但明说邗沟在淮河以北的材料。王应麟 《左传·襄公十年》 卷一三八引唐人作 《左传·成公十五年》 ,记邺侯李泌的祖先李弼在北周末年曾参加“破陈(将)吴明彻于邗沟”的战役。这一战役,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第二》 、 《左传·定公二年》 卷一七二“陈宣帝太建十年”都有记述,明言吴明彻军自徐州沿清水南撤,被歼灭于“清口”,本人被俘。胡三省注:“即清水入淮之口。”当时之清水即泗水,在今江苏清江西北入淮。据此,则邗沟在清口不远,位于淮河以北甚明白。

我们还可以从早期文献记载吴国所挖的沟都在淮河以北来说明邗沟不在淮以南。 《左传·成公七年》 有关资料提供了这方面的线索,如“勾践袭吴”章载王孙雒与吴王的对话有:

(若)无会而归,越闻章矣,民惧而走,远无正就。齐、宋、徐、夷曰:‘吴既败矣!’将夹沟而我,我无生命矣。

这是吴王接到越国进攻吴都的情报后,讨论是否前往黄池赴会时,一个叫王孙雒的人分析形势时的谈话。韦昭注:“旁击曰。”此时徐国已灭于吴,当是住在原地的徐国族众,为报国恨而时刻准备袭击吴人。徐,韦昭注“今大徐”,在今天的安徽泗县与江苏泗洪之间。夷,韦注以为淮夷。齐为大国,新败于吴,吴若惧退,齐必然会沿沂水直下乘机攻吴。齐、宋、徐、夷四国族可以夹沟而旁击吴军,则此沟必在四国短时间皆可以临之或接近的地方。它当然不会是北边的荷水,那里去淮夷、徐地远甚。也不会是杜预说的韩江,这里近于长江,四国皆远其地,无以夹沟而击吴之可能。揆诸当时形势,此沟只有在淮河北岸泗水中下游一带才有可能。其东有齐与淮夷,西为宋,徐地在其左近。则吴军经过这里,四国族正可以夹沟而击之。而这里正是汉之临淮郡的郡治所在,说此沟为邗沟显然更在理。

又“夫差退于黄池”章载吴王语:“昔······余沿江溯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以彻于兄弟之国。”绎其语,“阙沟深水”在沿江溯淮以后与商(宋)、鲁之间,当然也只能在淮河以北。还有“吴王既杀申胥”章:“吴王······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当为东)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这个深沟通沂水,联接济水,可能即“荷水”。

可以看出,吴王夫差开凿的几条沟都在淮以北,当然不会是连接淮河与长江的沟渎。淮河以南至长江地区,早期川流纵横,可以通联的水道很多,根本无需吴王夫差组织力量来挖沟以通之。这方面文献颇多记载,如 《左传·哀公八年》 :“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五湖,旧注多以为即今太湖,也有说在高邮一带的,总之距长江不远。淮、汝也注五湖,无异于说它也必注江。又 《史记·吴太伯世家》 :“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与 《说文》 意近。而 《玉海》 除上文所引舜之时“江、淮通流”外,还有“使禹疏三江五湖”以及 《邺侯家传》 说长江“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匯”等。

如上,则鲁哀公九年所挖的邗沟就不可能是在江、淮之间了。已有学者指出它在淮河以北,“与后来的韩江无关”。

二是 《陈书·吴明彻传》 有诗云: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癪。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78d75d35a03f4fd192308815e55cf8cc~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385215&x-signature=JSIiSP71V4DaTwJ%2FG5Wq1wu6xwc%3D西周时期地图(局部)

《资治通鉴》 以为此诗“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与文中“淮夷来铺”合。据此, 《国语·吴语》 诗为平定淮夷而作。周人出车征战至于江汉而打击淮夷,此江不会是汉水所入的长江。西周时南方水网密布,周师南征,在长江之滨(其地为云梦大泽区)是不太可能用战车打仗的。再说那里也没有淮夷部落。也许有人会认为指汉水,因为汉水也称汉江或江汉。然则汉水流域文献没有记载淮夷部族(落)的存在,战斗自然不会发生在那里。我们认为有一种可能就是此“江”指淮水。据 《墨子·兼爱中》 :“水自河出为矺······汉为潜,淮为浒,江为沱。”则“江汉之浒”解为自淮分出之水,更在理。周师南下,或自成周南至淮汉交界的南阳一带;或自宗周出发,过秦岭沿丹水顺流而下至于今襄樊、古之邓国一带,然后东出即是淮上。如此则淮河称江又多一证。

江, 《孟子·滕文公上》 :“从水工声。” 《墨子》 :“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公共也。” 《淮南子·本经训》 :“江,贡也。”已有学者指出从“工”得声的字常有“大”意。又 《尚书·禹贡》 :“鸿,鹄也,从鸟江声。”鸿为大鸟,可以看出“江”为诸水所汇的大水,以后成为南方河流的共名。所以“江淮”实际上即“淮江(河)”的倒语,一如江汉、江湘是汉水、湘水一样。古语中大共名前置,甚常见,原住在江、汉水域的南方人北上淮河流域,看到淮河的浩渺广大,从而也把他们对大河流的称谓“江”拿来命名淮水。这就是为什么凡称谓淮河为江、为江淮者,都与南方人有关的原因。那么,早期南方哪些族群曾经北上到达过淮河流域呢?

从文献记载看,最早到过淮河流域的南方族群是三苗。 《诗经·大雅·江汉》 记吴起言:“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个在彭蠡之旁的衡山即今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又称霍山, 《诗序》 载嬴政“渡淮水,之衡山、浮江,至湘山祠”,其中的衡山就是这里。 《江汉》 楚人攻吴“至于衡山”,也在这里。秦曾在这一带设立衡山郡,汉有衡山王。 《尔雅》 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说明江淮地区是三苗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苗族以盘古为始祖,今天淮河源头的桐柏县还称为“盘古之乡”,流传着“盘古开天,血为淮渎”的说法。被苗族奉为“家公(祖先)”的蚩尤,还曾在广大的黄淮地区活动过。考古学上,一般认为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是三苗人留下的,这种文化在豫皖鄂相连接的大别山地区颇有分布。

其次就是春秋时期的楚、吴、越,他们北上争雄,必以淮河流域为跳板,所以吴楚两国很早便积极向淮河地区进军。有关情况 《说文解字》 、 《释名》 、 《广雅》 等书有较多的描述。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族群也曾北上,并在江淮以北留下很多遗迹。

三苗、吴、楚、越,地域上都可归于百越苗蛮文化系统(其中部分人来自中原)。后来虽多有分化,而文化起源上则是基本一致的。早期称名“江”的河流大都在这个文化区范围内。所以我们说以江名水是南方人的语言特点,古代以来“南江北河”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