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成都师范大学是几本—成都师范大学是几本大学和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成都师范大学是几本—成都师范大学是几本大学以及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七普公报出来以后,我们把德阳人口流入还是流出的问题梳理清楚了【】,文末也留下了一个问题:你知道德阳人口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吗?
就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待会儿自然就会有答案之一了。
于平日里,我们经常都在聊的另外两个话题,一是留不住人才,二是教育环境有待提升。
今天,我们就这两个问题聊一聊。
留不住人才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拿什么来吸引人才?
在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成都高居全国第8位,之后便是眉山第83位,绵阳第88位,德阳第89位,宜宾第93位,泸州第95位,内江第97位,川内也就只有这么多城市入榜。
粗一看,德阳好靠后啊,仅次于绵阳。
其实,能进100强已经很厉害了。在前年,在这份榜单里德阳连100强都进不了的呀。还有,全中国有直辖市4个,地级市293个,县级市366个。能进100已经很强了,对于德阳这个地级市来说,尤其是在腹背皆有高手的情况下。
在很多人心目中,德阳的地理位置要说好,也确实好。要说不好也还真就是强敌环伺,一头是成都,一头是绵阳,两面遭夹击的形势下,似乎更便于人才外流。
这张图,似乎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根据恒大研究院的数据,德阳的人才有2.2%流向了成都,作为老大哥虹吸功力让人感觉到怕怕呀,重庆在你旁边都被你虹吸了10.3%,北京离你那么远你也能吸走5.8%。
但当我看到另一种图时,竟然无耻地笑了,当今这个世界怎么还有“反吸星大法”这种绝世武功?德阳流向成都2.2%,成都流向德阳2.7%?数学不好,一时竟不知在吸谁。
人才不管是流出还是流入,其一定会关联到孕育人才的地方——高校。
高校是什么?那是孕育思想和文化的地方,不仅流动着年轻的血液,还聚集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高校在哪里,哪里就有一大批年轻人,就像德阳南边的工农村,街道上好多好多年轻的荷尔蒙在迸发着活力,每一次去工农村眼睛都很忙。
但,很可惜,德阳的高校数量,似乎很多人一直以来并不太满意。
对比成都与绵阳,尤其对比一下老大哥成都,双一流高校几乎都在成都,教育资源分布本就不平衡的西部,川内分布更不均衡。
全川大约132所普通高等学校,成都58所,占比43.94%;其中本科29所,专科29所;其中985两所,211三所;四川前10名的高校,9所都在成都。
△截止2020年统计数据
如果按拥有的高校数量排名,成都市周边兄弟伙都超越不了的存在。德阳也确实不及绵阳,但德阳至少还可以排个第三名。
如果按拥有的本科高校数排序,德阳有2所,排名第4位。绵阳5所排名第2;南充有3所,排名第3;德阳和绵阳比,在这方面差距就挺大的了。这也明显体现出一个现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像资阳、广元、巴中、广安、遂宁这些城市,没有一所本科高校,甚至像巴中、广安、遂宁,只有一所专科高校。这才是差距啊,一个城市就只有一所大专高校,这座城市你又觉得有多少年轻人呢。
这就是川内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但你知道为何教育资源分布如此不均吗?
答案是:经济!
一所大学想要发展,经济背景是基础。
为什么?举个例子吧,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也是临汾市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高校,是培养山西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
去年,山西师范大学计划整体搬迁到太原。消息一传出,2020年12月,网友在网留言板向山西省留言,“希望为临汾450万人留下山西师大。我们是山西人,我们的城市需要发展,我们的子孙后代也需要一所大学,况且师大与临汾这个城市相依已经60多年了”。
言辞恳切,透露的满是不舍与担忧。
可惜木已成舟,山西师大最终还是要搬迁到太原了,临汾以后再也没有公办本科高校了。
高校“搬家”,带走的是全部的师生,带走了大批年轻人,对各项资源本就薄弱的城市来说,这更是致命打击。而对迁入地来讲,是个大好事,天大的好事。
山西师大又为何搬迁?
背后最大的因素又岂能不是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区域经济衰弱,势必导致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高校无法获得持续性发展。
正因如此,经济发展的落后、地理位置上的“硬伤”、科研环境的差异,使得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大量流失,优质生源严重缺失。
回到德阳,11所高校自然是不敢跟成都老大哥比,比起绵阳科技强市在本科院校数量上也差了不少也在情理之中。
但也不需妄自菲薄,太看轻了自己不是。
不过,也确实要正视所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本科院校的不够。11所高校当中,德阳目前只有两所本科院校,其余的全市专科院校。且两所本科院校都不在德阳主城区,一所是广汉的中飞院,一所是位于罗江的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这也不能怪德阳,虽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过去也仅仅是一座小县城,自然是没办法跟脖子比腿粗的大咖比呀。
1983年建市时,境内的高等教育只有1956创建的属全国大专院校系列,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及1964年创建的企业办“第二重型机器厂职工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以及曾经在1959年国家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德阳重型机器制造学校。1960~1962年,为了配合第二重型机器制造厂等国有大型企业建设需要,经批准,改办为“西南重型机电学院”,培养大学本科学生,但是在1962年又改为了中专建制。
1982年建立了四川司法职业学院;
1983年12月,又建立了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德阳市分校,后更名为四川省德阳广播电视大学,现在也名不见经传,最近似乎又更名为德阳开放大学。
1985年,经四川省批准成立、国家教委备案,又建立了一所成人高校,德阳教育学院。后来,并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原来的第二重型机器厂职工大学也并入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又增加一所四川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至今,德阳市区有也只有4所专科高校在德阳主城区。其中建院与工院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三线建设时期,德阳拥有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才配上了这两所高校。
也庆幸当初有了三线建设。一座城的命运,就这样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无可避免地改变了。
就这4所专科高校,维持着德阳主城区高校的声望。但我们也一直在希望,更好的高校来到德阳。
不敢奢求985、211之类的双一流大学,对普通的本科高校,我们还是充满了期望。
直到今年5月25日,梦想成真。
期盼已久的愿望实现了,5月25日下午,德阳与成都师范学院共建成都师范学院德阳校区(以下简称德阳校区)签约仪式在成都市温江区举行。
双方将共建成都师范学院德阳校区。
这是一所本科院校,二本!
截至2020年1月,学校占地面积1100余亩,有温江校区、南路校区、白果林校区3个校区,校本部设在成都市温江校区。2020年在四川的文科最低分是522分,理科最低分是518分。
以后,就有德阳校区了!成都师范学院德阳校区选址德阳天府数谷,将在2023年9月正式招生,4年达到全日制学生10000人的办学规模。
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已经建成的,德阳本土的国字号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民办的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外。
再加上在建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什邡校区,以及刚刚引来成都师范学院建设德阳校区。
德阳的本科高校将达到4所,总数量将达到13所,超越绵阳不是梦。
同时,德阳主城区也算是圆满了,终于有了一所本科高校,这个意义是非凡的。
对于德阳而言不止是打破“零”这么简单,而是有了创造人才,孵化人才,聚集人才的基地。
就像城南,工院与建院抱团。
在天府数谷,就将形成以成都外国语学校、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德阳党校、四川司法职业学院,以及成都师范学院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大学城。
尽管里面大学的数量还不够多,有了一个开头,便才有了更大的期待。
相信以后天府数谷会成为下一个年轻人聚集,荷尔蒙迸发之地,让我们的眼睛更加忙碌。
现在问题又来了,有了人才,那怎么样才能留住人才。
答案是:产业!
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就意味着人才流失和人才吸引力的不足。
所以又回到了我们在上一次写的分析,《数字化转型之路,能否让德阳再次打通任督二脉?》。
德阳从农业小县以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变为第二产业为主导以重工业为主,已经是超级大的变化。
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大家也都看到了,它很重要,非常重要,依然是德阳支柱产业,关联的行业依旧很多。但它也有局限,无法留住或者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如何利用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的优势上叠加第三产业,从而形成更加均衡、丰富的产业结构?
近些年,德阳正在做改变。
所以,天府数谷还在干着另外一件事,就是打造四川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区、西部数字经济重镇、“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
近些年,天府数谷已经引进光大特斯联、海尔卡奥斯、南威软件、时代飞扬、58同城未来产业学院总部、爱奇艺智能、阿里巴巴客户服务中心、优刻得等多家重量级数字经济企业落户。
今后将建成万石控股德阳数字小镇、“云上天府”大数据产业园、德阳“智慧之心”等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竞技、软件工程”等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条。
云上天府大数据产业园效果图
德阳心心念念的高精尖企业,互联网独角兽企业,都将在日后,为德阳的发展添砖加瓦。当然,这些企业的进驻也意味着,以后就业岗位会更加丰富,也会吸引更多人才涌入。
一手造人才,一手留人才。
当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高校大学城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建设。
放眼全球,汇聚了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高等学府的伦敦,坐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的波士顿-剑桥地区,之所以能成为顶尖大学城,除了作为现代大学发祥地之一,更是因为云集了不同层次的多所大学,形成了良好的集群效应,而非仅靠一所高校孤军奋战。
让我们再给德阳多一点时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更加出彩。
我是冷大侠,你知道德阳人口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吗?
我们,下回接着摆。
离开讲台7年 凉山这位美女教师承诺学生一辈子不换手机号码
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 肖洋
今年,是凉山州会理县彭万香离开讲台的第7个年头。但是,在这个教师节,她还是收到了好多好多来自以前学生的祝福。
中午时分,她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段话感动了作家曾颖。曾颖评论,这是他在教师节看到的最暖的一个朋友圈消息。
作家曾颖的朋友圈
彭万香的朋友圈这样写到:很多年前,答应过我的学生,一辈子不换电话。因为他们说我这是救命的电话。于我,这是爸爸生前用的电话号码,就连名字也是前几年才改成我自己的。那些年,每次见面的保留节目就是背电话号码验明正身,多么有趣又温暖。每年的今天,收到他们来自四面八方的短信、微信、QQ消息,考考我是否记得他们……从早晨睁眼,各种回忆,各种小嬉闹,各种小礼物小心思,真是久违了的纯粹的开心与快乐。我很珍惜教师节,因为教师是我最喜欢的职业。我要亲自祝彭老师和她的学生节日快乐!一朵小花送给你也送给我们。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彭万香向封面新闻记者讲述了她的那段站讲台的往事。
一辈子不换手机号,既是彭万香对学生的承诺,也是寄托了对父亲的哀思。
01
考上教师岗
父亲激动地喝了一下午酒
彭万香生长在位于四川省最南边的凉山州会理县绿水海林村一组。前半生走南闯北,后半生下岗回乡务农的老党员父亲坚定地要送她考大学。
她也没有辜负父亲,1998年,毕业于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普专)。当时,委培生不分配工作,毕业对于她来说就意味着失业。为了求生存,她四处打工,最惨时在一家肥肠餐馆洗肠子。
后来,因身体原因,她回乡在附近村小做代课老师,在集市上摆小摊讨生活。在乡下,彭万香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成了“读书无用论”的典型,周围村子的人们无数次嘲笑这个岂图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家庭,还说养女儿无用,读了大学也只会在家种地。彭万香的父亲走到哪里,都感到有人指指戳戳,自卑压抑到极点。乡亲们都劝她父母,“还不如赶紧领养一个儿子来撑门户。”不过,在他父亲的心中,始终相信知识是有用的。父亲总是坚定地说,我女儿一定会比儿子强。父亲还给彭万香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正式老师。
25岁那年,彭万香已在家待业三年,她已成家生女。8月,她的父亲走了十几里山路,将县教育局招考教师的通知送到她的手上,让彭万香对生活燃起了希望,“感觉那久违的光又照着我了,尽管那么飘缈又微弱,却将我的心映照得温暖又亮堂”。
尽管,当时距离考试只剩下4天时间。 彭万香带着女儿寄宿在三哥家的小木楼上。三哥三嫂轮流帮她带娃,让她专心复*。结果,她考了全县第6名,正式成为一名教师。 看完成绩那一天,阳光照在母女俩的身上,多么亮堂又暖和呀!
彭万香给乡下的父亲打了一通电话,告诉父亲这个喜讯。那天,她父亲没再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喝了一下午酒。“父亲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再也不惧怕乡亲的指指点点了,他可以昂起头过日子了”。她看见父亲的眼睛再次放出了光芒。
02
活成娃儿王
学生说彭老师的电话是救命电话
其实,彭万香是一个内向的女子。上学期间,说话都不敢大声,同学们经常说,“听你说话,必须屏息静气才能知道你在说什么”。
2001年,她走进会理县最大的农村中学,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师。三尺讲台时时洒满阳光,孩子们似天使般可爱,他们的眼睛温暖又明亮。渐渐的,彭万香开朗起来,爱极了台下的孩子们,爱极了这温暖又明亮的职业。
彭万香和学生们合影
夜深人静时,女儿熟睡着,她在灯下批作业。一个孩子在作文中说:“我的老师好美!她的眼睛时时闪着迷人的光亮。”彭万香偷偷笑了,她说,“我愿做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更多的孩子”。
父亲也时常叮嘱她,要努力工作,让学校老师和孩子们都喜欢上你,才能在职业上站稳脚跟。彭万香经常做梦都是梦见离开讲台,又回去种地了。因此,她特别卖力地工作,还从形象上包装自己。165厘米的个子,秀气的脸庞,她最爱穿成白衣黑裙、白衣黑裤或者白裙飘飘的样子。
上历史课,她总喜欢把自己在书上看到的典故、故事穿插其间,深受学生们欢迎。她带着孩子们,以爱之名,义务浇灌教室门口的花草树木。期末,她给每个学生写一封信,装在通知书的信封里给他们,开学时,收到厚厚一摞孩子们的回信。她班上的一个班长,因为抗震救灾突出,获评感动凉山十大新闻人物。在乡下的校园里,她成了留守儿童的知心大姐姐,孩子们有什么秘密都愿意和她分享,孩子们有不能给父母讲的话,也愿意讲给她听。她把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学生视为女儿,精心呵护,如今,这小娃娃离开大凉山,在成都第一医院当护士。
彭万香带着孩子们给教室门口的树浇水
她的电话成了知心热线,有孩子说,“彭老师的电话是救命的电话”。春去秋来,孩子们对她的称谓也从彭老师到香姐、香嬢嬢、娃儿王。她还把课堂内外的故事写成文字,上传网络,记录自己的教学生涯,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作家,出了几本散文集。
03
承诺学生一辈子不换电话号码
对教师再认识:教书不一定站在讲台上
2004年,她父亲积劳成疾,抢救无效去世。父亲去世前,父亲告诉彭万香,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台彩电和一部手机。彭万香了了父亲的愿,但遗憾的是,父亲只看了三个月她买回家的电视,只用了6个月她买的手机就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从此,彭万香捡起父亲的手机,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变更成为父亲的手机号码。她想用这样的方式纪念父亲。她还告诉她的学生们,她一辈子都不会换手机号码。因为,有学生讲过,“彭老师的电话是救命的电话”,她不想因为换号码失去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这个号码纪念父亲一辈子。
好多外班的学生也喜欢彭万香,想成为她的弟子。于是,凑在一块儿的孩子们就打趣:你能不能背出香姐的电话号码?能背得出就是香姐的学生。于是,就有了她朋友圈中“那些年,每次见面的保留节目就是背电话号码验明正身”的梗。
彭万香和学生们合影
2014年,因工作变动,彭万香不再当老师了。她的房间里,还收藏着孩子们以前用各种方式给她写的纸条和信,她答应他们一辈子不扔也不告诉别人。每一年的教师节,她收到的祝福从未缺过。有短信,有微信,有三四元块的小红包,还有一束束匿名送来的鲜花。
彭万香收藏的学生写给她的信
在彭万香的散文集《有人送我一棵草》的序中,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伯先称,“这是一个让我心生敬意的真师”。
彭万香近照
文章分享结束,成都师范大学是几本—成都师范大学是几本大学和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用户评论
想知道成都师范大学在文理科招生分数线怎么样?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直感觉成都师范大学挺好的,听说教学质量很高。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是本地人,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读成都师范大学,说很好!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准备报考2024年的成都师范大学,想知道它的名次怎么样?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成都师范大学有哪几种专业比较强?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了解下成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一本院校好不好?我之前想考虑去成都师范大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说成都师范大学校园环境很美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准备填志愿,成都师范大学是个可以考虑的选择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成都师范大学有没有什么特色专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教育类大学比较感兴趣,成都师范大学怎么样?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咨询一下成都师范大学的学生生活氛围?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是在外地啊,不太了解成都师范大学.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哪个版本的排名更准确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知道成都师范大学的食堂怎么样!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是打算 majoring in (专业),成都师范大学这个专业好不好?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成都师范大学跟其他一本院校相比怎么样?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校官网上说自己是三本?那为什么网上好多都是一本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哪个平台的排名比较权威?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