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自考知识

09年,那个裸分全市第一却被北大拒录的何川洋,第二年终于考上了

头条共创 2024-08-12

何川洋,2009年重庆高考文科状元,裸分659分。

凭着这一高分,诸多高校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北大、港大,国内诸多一线高校几乎任他选择,但他青睐的高校只有一所——北京大学。

事实上,北大也在第一时间与他签订了预录协议。似乎,这位少年即将圆梦。消息一出,媒体纷至沓来。

诸多媒体齐齐涌进何川洋所在的南开中学,却集体傻了眼——他们怎么也联系不到何川洋,电话也关了机。

这时,另一则新闻彻底点燃了“何川洋文科状元”的新闻。有网友爆料称,他之所以不愿意接受采访,是因为民族身份造假被查。这一消息,彻底引爆了网络。

高考状元、造假,当两大触动市民神经的事混在一起,这就成了一件大事。高考状元造假,影响有多大?一向关注热点的媒体,这一次也表现得极为慎重。在多方复原下,一个关于“父亲爱儿子,却酿成大错”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一、 造假事实

2006年,这一年何川洋刚上高中。

凭着全县第四的好成绩,他被南开中学录取。能被这所高中录取,基本意味着考上大学是板上钉钉的事。

而何川洋上高中后,也有一个新目标,那就是考上北大。

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很努力。与此同时,何川洋的父亲何业大也在为儿子的前程“铺路”。这铺路方式,便是“修改民族身份”。

按照有关高考加分政策规定,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加分。一类是聚居民族考生,另一类是散居民族考生。常年在巫山县工作的何业大,想着孩子将来高考轻松些,打算将他民族的“汉族”改为“土家族”。

本着这一想法,何业大与妻子卢玲琼商量后,决定为孩子冒险搏一搏。此后,他让妹妹何业清办理了相关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及申请书给了时任巫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的万民强手中。

此前何业清已经与万民强打过招呼,在审核时,万民强就没看何业成的身份证、户口簿原件,直接签注“同意批改”的意见。

万民强的同意书,直接影响了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这边也批准了申请。自此,何川洋的民族身份从“汉族”变成了“土家族”。从那之后,何川洋在任何报名单的民族一栏,都填的是“土家族”。

为加分改民族成分。父母之爱,似乎“无可厚非”。况且巫山县的确是何川洋的家乡,而他爷爷、奶奶自小都在包帕子、背背篓,这一切都让他自然而然地以为自己是“土家族”。

土家族

二、 不公

对于何家来说,这不过就是一段小插曲。可对于高考考生来说,真就不公平了。

高考素有“一分一万人”的说法,尤其是尖子考生的成绩往往就在几分之间,如今出了“改民族加分”这档子事,那岂不意味着“先天性”赢了别人几分?

加分,亦或优先录取,自1950年便有了。之所以会出现,为的还是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

比如少数民族能加分这事,主要还是因为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偏僻、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相较于城市,教育资源落后。既然是高考,彼此就应该站在统一起跑线上,为此才有了“加分”一说。

这是国家给予少数民族的一项优惠政策,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私自篡改民族成分,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

2009年夏天,何川洋果然不负众望,裸分659分取得重庆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分数出来之后,大众最先的关注点并非他“篡改民族成分”,而是他的状元身份。但不成想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件网友举报巴蜀中学有人篡改民族成分的事。

据网友爆料称,巴蜀中学当年共有74名考生享受了20分的加分,而这些学子多数集中在重点班。

重点班的学子,成绩往往就只是毫厘之差。靠着这20分加分,岂不是将会完全改变重庆高考格局?即便这些考生的确符合加分条件,依旧让家长、师生,甚至教育部门格外关注。随着质疑声越来越多,调查也随之展开。

这一查,还真查出来了不少事。

没多久,教育局就公示了一批少数民族成分存在问题的学生名单,其中有一个人格外引人注目,那个人就是新晋文科状元——何川洋。

消息一出,掀起了一阵波澜。一个文科状元,居然“民族成分造假”。何川洋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由此,人们开始关注何川洋是否知道自己民族成分被改一事。按照大众想法,若是孩子不知情,这也就是其父母犯下的错,不应该让孩子来承担;若是孩子知情,他就应该承受相应的责任。

在之后的采访中,何川洋明确表示了自己不知情。似乎从这点来看,凭着裸分获得高考状元的他,的确有资格被录取。

然而事实却是,他不仅没有被北大录取,就连港大也没录取。当多处高校相继发表声明不予录取何川洋之后,社会议论四起,而何家更是一度陷入死寂当中。

接到最终结果后,年仅17岁的何川洋有些许崩溃,将自己锁在屋子里哭了整整一夜。而何川洋的父母则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中,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但事已至此,一切都没办法再挽回。

三、 接受采访

风波之后,何川洋鼓起勇气总算接受了采访。

当面对记者提问时,这个只有17岁的少年表现得异常平静,言语中没有丝毫不满、愤怒。当问及他的感受时,何川洋说到:

“父母的确错了,但这是出于对我的爱,我原谅他们。”

没有矫揉造作,眼神中透露着些许坚定。能感觉得到,这个少年内心已经放下了许多。对于孩子的这句“出于对我的爱,我原谅他们”。让一旁的何业大、卢琳琼一脸愧疚,转而又有一丝不安。

这些天,夫妻俩一直处于焦虑、不安中。

彼时为孩子改民族成分,不过只是想他将来高考能赢在起跑线上,从未想过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当被高校拒绝录取后,他们才知道当初错的有多离谱。

若说普通老百姓不懂,倒也情有可原。可偏偏何业大、卢琳琼两人都是公职人员,何业大还在教育体系内工作。

在国家有明文规定下,他们依旧选择违背国家民族政策。这件事之后,夫妻俩双双被停职、免职,何川洋报考北大的愿望也破灭了。

想到这,卢琳琼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愧疚地说到:

“父母的责任应该父母来承担,不能以影响孩子一生作为代价。”

然而事件到此,风波尚未平息。

四、 风波未平

关于“何川洋无学可上”的议论,始终未停。

在外界纷纷扬扬的讨论声中,何川洋开始了新的征程。自小就立下考北京大学的他,也并未因这次挫折而放弃。从那之后,他几乎淡出了公众视野。在之后一年里,重拾笔杆,再度用汗水、泪水去争一争。

2010年,何川洋第二次高考。

特殊的身份,让很多媒体找上了门。这一次,何川洋再也没有接受外界的采访,其父母也讳莫如深。

外界猜测不断,但关注的点只有一个——何川洋究竟会被哪所高校录取?

作为2009年重庆高考备受关注的“文科状元”,他的去向始终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在人们议论“更改民族成分”这件事后,更多人的关注点还是在何川洋的成绩、录取情况上。

或许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何川洋圆梦了——他以重庆文科第十名的成绩,顺利就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彼时面对媒体,他曾用“原谅了”、“以我为鉴”揭过了那件事。

开学那天,一家人齐齐选择送何川洋入校。

和孩子一样,这些个日日夜夜,他的父母、长辈也一度陷入自责、焦虑中。只因一念之差,孩子就要承受这么多痛苦与挫折,他们内心无数次对其说“对不起”。如今看到孩子走进心心念念的大学,那份不安少了些许,更多的却是自豪!

在何川洋长辈眼中,孩子是无辜的,受惩罚的应该是他们。可这件事爆出来后,孩子和他们一起承受着外界的议论、指责,这让一个17岁的孩子怎么接受?所以他第一时间哭了整整一夜。

一夜之间,何川洋长大了。

没有推脱、没有甩锅,他和父母一起面对大众、面对媒体采访,用最真挚、最笃定的语气对公众说“以我为鉴”。之后,他更是沉下心再次努力,凭着优异的成绩被北大录取。这样的孩子,如何不值得家长骄傲?

时至今日,回想何川洋这件事,似乎的确与他无关。可“公平”的意义就在于此,只有保证绝对的公平,才能让高考具有公信力。

正是如此,何川洋在2010年再度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大,网上的风评才会呈现一面倒的夸赞。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