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8月5日,收到友人朱敬送来的一套《中国哲学史》。
6日早上,匆匆忙忙拆了封,还没来得及细读,便被封底冯友兰先生的话戳中了心。
他说∶“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人是怎样的呢?这的确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最近发现,人们很擅长也很容易做出简单的判断,比如,好与不好、喜不喜欢、能不能成,等等。很多时候,人们庆幸自己“眼光独到”“直觉灵敏”。
明白如何正确地做事而不只是做正确的事,尤其是那些很简单又正确的事,的确是件很难的事。
《中国哲学史》(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书本概况
这一套《中国哲学史》是由文通天下策划、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以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为线分为了上下两册,采用的是黑白相对(间)的装帧。全书共计848面,近60万字。
黑白相间设计
导读要点
开篇绪论包含十二部分。
一是哲学的内容(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哲学中各部分皆互有关系也”。
二是哲学的方法。“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与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亦仅有程度上的差异,无种类上的差异。”
三是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四是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
五是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作者认为原因是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此外,“特别注重人事之故,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是哲学之统一。关键在于“必须有实质的系统”。
七是哲学与哲学家。哲学家之哲学,与其自己的人格或个性有大关系。“对于一人之哲学,作历史的研究时,需注意于其时代之情势,及各方面之思想状况。”
八是历史与哲学史。“各哲学之系统,皆有其特别精神,特殊面目;一时代一民族亦各有其哲学。”
九是历史与写的历史(乃系截然两事)。
十是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本书兼用两种方式,以求较完善之结果)。
十一是历史是进步的(一切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
十二是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从五点论述了哲学史史料标准,包括讨论哲学问题、有新“见”之著述、有中心观念之著述而非杂家之书、以理智的辩论出之、能表现哲学家人格之叙说等。
封底的话,很戳心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