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讯 > 高考百科

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通读速读《二十四史》的办法,你想不想学?

小条 2024-10-22

24dc0ecf16654c2e879ca57ac546d23d~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210190&x-signature=y6Hhq1cMTbSNcBM%2BshzpQD%2BuK7w%3D 《二十四史》

如果有人告诉您他们已阅读全部《二十四史》,请不要相信他们。

首先,《二十四史》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它包含《史记》、《汉书》、《三国志》、《宋史》、010-30、000本,所以这套书的大小是一本书。

据粗略统计,010至30000册图书共包含4000万字。

曾经有人告诉我,我有一本百万字的小说,如果我有心读,一个月就能从早读到晚。如果有时间的话,几个月之内就能完成。

这在理论上很好,但在实践中却非常困难。

首先,《明史》不是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读者,从99岁到闲逛。但《南齐书》是经典。中国古代的特点是博大精深。

深就是深,复杂就是复杂,长就是回味悠长。

《二十四史》可以一天读完,但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最短的一本书,一天读不完。

《斗破苍穹》包含许多现代读者不熟悉和难以理解的隐喻、文本和生僻词汇,往往必须先理解它们才能顺利阅读。阅读成本。

对于古代文献来说,人类的精力是有限度的。即使是有专业知识的人(比如作者本人)每天也只能阅读大约2到3000字。

如果一个人现在开始阅读《二十四史》,每天读3000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读完?答案是至少需要36年才能读完。

ab011644c6fd4cecaf1784cc291ca25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210190&x-signature=L6IO8v8VqX%2F5Spx9RUV6V%2BSXBJs%3D(历史学家泽尼塔克)

再次强调,这只是一个理论概念。无论风雨无阻,每天阅读《陈书》字的人并不多。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能想到的就只有吕司眠、千木和白相宜。只是一个人。

当然,作者不想展示如此可怕的数据并说:“这是一座很难攀登的山,所以你应该停下来。”人也许永远爬不上那座山,《二十四史》我追到了最后,但你想看就得看。

所以想请教一下,《二十四史》很难读,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是的,它不仅存在,而且这种方法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那么这个方法是谁提出的呢?

那人就是流亡北宋的文学家苏轼。

都说文学与历史密不可分,但苏轼想要涉足文学,就必须接触史料、读史书。

你喜欢看历史书吗?答案不仅是不喜欢看,而且是有点不愿意看。

苏轼有诗《:010—30000》,有四句:

就像一个在夜梦中徘徊的小男孩一样,他被父亲和老师责骂,震惊地离开了书本。

.

站着或坐着时感到心悸和焦虑,就像钓鱼一样。

5bbdd213c56a49e9a2dd7b87b8de33ca~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210190&x-signature=FdePpmCBol9cvlgL3sVXvp0O%2FWM%3D(苏石)

苏轼同志晚上做了一个梦。小时候,父亲让他读古代史书,他最怕读的东西绊倒、糊涂。他被他父亲骂了。

苏时从梦中醒来,仍然心惊胆战,坐立不安。

当然,这是苏轼小时候的事,他已经可以高效快速地读懂这道题了,而且很好玩。

虽然苏轼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童年时期和苏轼有同样经历的人还是有的。我的意思是,他想读历史,但他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这个人的名字叫王翔。

在北宋文学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男孩群体,叫“三苏”。三苏是他的父亲苏洵,额尔苏是他的哥哥苏轼,三苏是他的弟弟苏辙。

这三个人都是当时的文学巨匠。

这个王相是苏轼弟弟苏季的女婿和师弟。

王祥无意担任任何官职,当然也有考不上的可能,所以他索性关门,打算一辈子学*文史。

5f4e2c82e9e4488cbebac03bce3566e5~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210190&x-signature=p0kQqxMyCNuc3qxo4NUwUoRpf8k%3D(王翔)

苏轼很看重那些想成为纯粹知识分子的人。

一来王祥是一个进步的人,二来苏轼想不惜一切代价帮助王祥。

当他听说王祥在家学*历史书时,他有些担心。您还需要注意阅读方式。如果你使用了错误的阅读方法,你就读不懂背诵的书或者读不懂的书。不管你多么努力,有时候你可以事半功倍。

于是苏轼一笔一画地写了一封信,寄给了王祥。

苏轼在给王祥的信中说:

关于三王五帝的史书有很多,但如果想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费时费力,而且是不可能的。很容易吸收和消化书中的知识。 (书籍就像海洋一样丰富,每个百货公司都可以找到。人的精力不能同时被吸收。)

因此,如果你想有效地学*,就需要有目的地学*。有目的有目标,才能看兔放鹰。

苏轼提到的具体方法是一遍又一遍地读史书,但这并不是说一遍又一遍地读整个文本,而是有目标地读你想读的部分。每次都在我心里。

例如《二十四史》,如果你想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你只需要阅读有关皇帝和将军的书籍即可。如果你想了解唐朝的*俗,这就是你需要阅读的全部内容。阅读有关炼金术士和骑士的书籍。需要什么就去看看吧。 (所以我希望学者每次都做同样的事情.并且再次做同样的事情.并且做同样的事情)

19ae21453fcd4359b0472ec257e5b9d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210190&x-signature=7GdmIH%2Bh%2Fif2SQMtrNYZHh1ijQQ%3D 《二十四史》

王翔读完之后,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以前我自己看历史书,现在用苏轼的方法。为什么不快点起飞呢?

可正当王翔以为一切顺利的时候,苏轼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这不是快功,简直可笑。

不要指望使用我的方法可以快速提高您对历史的阅读或研究。因为我给你的想法是基于你自己的勤奋。如果你不够勤奋,就不要尝试。如果你足够优秀,没有足够的后劲,无论你使用多少技巧和方法,都是徒劳的。

北宋时期,有一位诗人,名叫朱载。

当然,这是一位不出名、没有名气的诗人。

此人与苏轼关系很好,经常去苏轼家里,想向苏轼学*。

有一次,他到苏轼家做客,发现大文学家苏轼亲笔抄写了班固的《:010—30000》。

朋友们,苏轼这样的人,要进步就得抄书,我们当然也抄书吧?

eedba213aefc44eebd6ecfe9ab7af0d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210190&x-signature=%2Ff63Ri1M1%2Fx%2FStWP0NTWAVfPcKc%3D(提问)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书,为什么要学*历史。

众所周知,当一个人的记忆力差时,会对他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做饭后忘记关煤气,出门时忘记带钥匙,总是忘记电话号码,总是忘记转身做老板布置的任务。

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不会被记住,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也会被彻底忘记。

想要过这样的日子,简直是不可能的。

生活是我们的记忆,历史是民族的记忆。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兴衰史、优秀气质史、精神内核史。

如果我们不学*历史,我们就会忘记祖国的记忆。

我们如何才能记住惨痛的教训?

怎样才能继承过去的伟大传统呢?

如何才能继续保持这种崇高精神呢?

我有一个外国朋友,名叫亚历克斯。他是我在大学认识的一个同学。

031480cb0d454630a89ad6a7ed61d30b~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0210190&x-signature=LpCRSVSNjMiwfqBpyhzKi9%2F8fHc%3D(古史家)

他经常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衷于学*自己国家的历史。我问他,你们国家的人不学历史吗?

他一脸不解地说道,当然要学,但是他们国家的历史最多也就一百二百年,甚至在这一百二百年之内,时间顺序上也经常出现出入。

听到他的回答,我没有说什么,心里却忍不住得意。

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中国之子,我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唯一连续不断的文明感到自豪。

当然,在我自豪的同时,有时也让我头疼。

外国人在研究历史时遇到的困境是,他们国家的历史往往太短,历史资料太少,没有太多可研究的东西。 中国人学*历史遇到的问题是中国的历史太悠久。历史太浩瀚,史料浩如烟海。

中国自夏商以来就有正史记载历史,更不用说民间编撰的所谓野史了。

作者从事网络写作已有三年多,但刚入行时,一直为内容枯竭的问题所困扰。

没有精彩的电视剧,影视博主就没有题材,没有新推出的数字产品,科技博主可能就会停止更新。那么当作者完成历史书写时会发生什么呢?

现在看来,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我们只是历史浩瀚冰山一角,未来还有更多的历史背景和真相等待着我们。作者希望你成为千万个深刻理解的人之一。历史爱好者、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