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明白了李鸿章访问美国后的绝望心情。
1896年,李鸿章奉命出访美国,但当他满怀期待前往时,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集中供暖始于1877年,即光绪三年,当时第一座区域锅炉房在美国纽约州洛克波特建成。
当时天气寒冷得让人瑟瑟发抖,李鸿章怎么也想不到,美国竟然能反其道而行之:给自己配备暖气,冬天穿短袖。
1912年,清朝末年,美国医生西德尼·拉塞尔发明了电热毯,实现了将电能转化为稳定热能的壮举。
李鸿章很难理解,在家里,一条薄毯子比十斤重的被子还暖和。重要的是毯子本身会产生热量。
到1891年,也就是光绪十七年,美国已经有1300个照明中心,能够点亮超过300万盏电灯,成千上万的家庭使用了电灯。
在那个连油灯都已经是奢侈的年代,李鸿章从来不明白一盏电灯可以照亮多个房间,而且永远不会熄灭。
李鸿章访问美国后所感受到的绝望是难以形容的。
1900年,即光绪二十六年,美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5万辆,大塞车已成为现实。
对于李鸿章来说,外出最好的事情就是乘坐马车。我不知道四轮车如何一天行驶数千英里。
1873年,即同治十二年,美国人发明了打字机,并开始大规模推广使用。
在李鸿章看来,活字印刷术已经是高科技了,他对打字机这样的东西不仅感兴趣,而且很羡慕。
1870年,美孚石油公司的前身标准石油公司成立,石油产品开始遍布各个行业。
对于李鸿章来说,面对眼前的黑油,他感到困惑,无法理解它的价值,甚至感到有些厌恶。
李鸿章看到眼前的景象,无言以对。我本来希望能去美国重拾希望,没想到我看到的却是绝望。面对这跨越世纪的鸿沟,李鸿章恐怕都不敢相信在太平洋的另一边还存在着这样一个世界。
1896年,李鸿章奉命访问美国,虽然港口人民并肩欢迎他,但他的心情却是复杂的。
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奉命出访美国时,美国的城市已经林立着摩天大楼、雄伟的大理石建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
李鸿章无法想象,房子这么高,路这么宽,要花多少两银子。
1878年,即光绪四年,爱迪生创立留声机公司,第一代商用留声机出现在市场上,使录音成为可能。
面对这个会说话的机器,李鸿章有些困惑,认为没有办法让机器说话。
同治九年1870年,美国科学家伍德提出划分时区的方案,为人类科学计时方法奠定了基础。
在李鸿章的观念里,天是同一天,各地昼夜同步。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新的时区概念。
同一个星球上确实有许多不同的世界。如果李鸿章穿越到21世纪,看到今天的壮观景象,会有什么感受?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